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李冬冬
[导读] 有效的审题就是要求学生审清题目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和情境,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问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现实当中,往往就是因为学生的审题不清或不到位,造成了解决问题的相关作业和试题完成的正确率偏低。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不断的总结、反思。

李冬冬   广西梧州岑溪市第二小学  543200
【摘要】有效的审题就是要求学生审清题目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和情境,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问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而现实当中,往往就是因为学生的审题不清或不到位,造成了解决问题的相关作业和试题完成的正确率偏低。小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不断的总结、反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194-02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会随之提高。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步骤都不会,提高高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指导,还要以课堂为战地,把备课工作做足,在课堂中打长久的教学实践战役,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一步一步的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掌握审题的要领,让学生有好的审题习惯,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些常用的解题策略,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在情境中学会转化,提高审题能力
        教师要在平常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与理解”习惯,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逐渐积累阅读与理解的方法当信息和数据比较多,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可以借助表格的形式来整理信息,摘录关键文字这种方法来弄清关键性数量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就更明了、直观展现出信息、数据和问题的关系,利于学生更好的分析数量与问题的关系。例如教学“小数乘法”中的例8时,题目出示有购买物品的单价和数量,信息和数量比较多,为了使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理顺题目的意思,就让学生用表格来进行整理。但有些问题情境的过于生活化,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文字,抓住关键字眼、问题、数量,理清题目要求,挖掘蕴含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寻找出隐藏在情境之中的数学问题,就要转化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在《用公因数、最大公因解决铺砖问题》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根据学生收集到的信息,我在黑板上写“正方形”、“整块”、“整分米”,“正好铺满”。然后问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之后,他问学生们:“方砖的边长和储藏室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学生会认为:地砖的边长必须是16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只要找出16和12的公因数,它们最大的公因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把符合题目的关键字眼板书出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装修要求,为下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审题中抓住关键的词语和信息,在情境中学会转化成已学过的数学问题,学生的审题能力就有所改善。
        二、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思维,没有了数学思维,就无法掌握数学学习的精髓。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设置教学任务时,应关注学生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把引发探究和指导学法有机结合起来,以多向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做学合一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着重引导他们围绕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解题方法。



        比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不应盲目安排学生思考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一定要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组合”的思路,让学生根据图形“割裂”的原理进行探究,如下图所示:
        再逐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公式,并加以验证。再引导学生想一想:不规则的多边形如何计算面积?以我们熟悉的多边形物体——风筝为例,以前学到的面积公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教师提出质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思维锻炼去寻求进行面积计算的思维方法,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图形组合”的方法,从而把不规则的风筝进行图形的拆分。还有的学生采用填补的方式,把风筝填补成自己熟悉的图形,算出总的面积后再扣除填补的面积,也得出了正确答案。数学教师应尝试着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告诉学生看到数学题不应盲目计算,而应看清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动用思维进行剖析、归纳、对比、抽象和概括,从思考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小组内互帮互助,提高集体荣誉感与协作力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未成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性格与数学擅长的领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智力发展等方面,多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各不相同,从而出现学习质量的多级分化问题。
        另外,若想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进步,数学教师还需采用小组内互帮互助的方式,构建专门的学习小组,来共同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每个学习小组都应采用平均分配的方式,根据成绩的优异情况来进行均匀分配,做到每个组当中都有上等、中等、差等三个级别的学生。每个组的组长由成绩最优者担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共同学习,最终阶段考试中,根据各个小组的考试分数,进行最优小组的评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进步最小的小组进行鼓励与激励,避免最后的小组因为评选结果而丧失了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此外,对于进步空间最大的同学,设立个人奖励,以资鼓励。在组建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让每一位组员取长补短,还能做到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与协作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优化解题方法,培养反思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两道题或一次考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不断地探索和练习,同时数学教师也要注重变式训练,通过变式训练有效避免学生对同类问题的定性思维,培养学生对不同问题的应变能力和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实施变式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改变思维角度,引导学生多总结和反思,把握问题的本质,不断优化解题方法。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题时,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混淆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道题: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11岁,几年前女儿年龄是爸爸的20%?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父女年龄的差值关系,并找准单位“1”,由于爸爸与女儿的岁差永远不会改变,那么就可以列出方程:11-X=(43-X)20%。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运用变式的处理策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应变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将上一道题变为:爸爸今年40岁,女儿今年10岁,几年后爸爸年龄是女儿的3倍?通过这样的变化,使单位“1”发生了改变,而这也正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变式训练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解题步骤,并对解题中的思路和方法多样性进行总结,拓展思路,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要培养其认真阅读的习惯,教师应该在各个教学细节中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重视养成文本阅读习惯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尤丽萍.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究[J].新教师,2019(01):62-63.
[2]黄明丽.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亚太教育,2015,(6):28-28
[3]刘建新.基于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