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3月   作者:喻加燕
[导读]

喻加燕    四川省宜宾市叙府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3-225-01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王光明等主编的《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进一步分析认为,将数感表达为感悟,“感”是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是通过肢体(如感官等),而不是通过大脑思维,它含有原始的,经验的成分;“悟”如悟性、感悟,是主体自身的,是通过大脑思维而产生的。“感悟”是既通过肢体又通过大脑,因此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
        因此,简单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和理解。数的认识教学是培养数感有效的途径之一。下面就我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谈谈如何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1、借助估数、猜数,培养数感
        在认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合理估计和猜测,这对培养数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的估数和猜数。
        第一环节,在开课伊始出示100这个数,提问“看到这个数你想到了什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的组成、数位、计数单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出示装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塑料杯,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个?这时学生没有大数的概念,只是乱估。然后出示相同大小的装有100个小正方体的塑料杯作参照,两杯正方体作比较,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悟再进行估数,从数量上初步感知比100大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让数感在估数猜数过程中慢慢发生。
        第二环节,采用虚拟的方式,告诉学生比1000个的一半还多一些的小正方体,让学生猜想个数。教师不断地变化大或小的区间,让学生不断猜数。这样的猜数游戏,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来把握数的大小,渗透区间逐渐逼近的思想。学生既体会数的大小,又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培养良好数感。
        第三环节,把1000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出示1000张A4打印纸,估一估有多厚;出示1000根小棒,1000颗豆子,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大体量。这些估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经常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体会数学的价值。
        2、利用直观模型,培养数感
        “形”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能将抽象的数形象化,可以更好的沟通数的意义、数感之间的联系。为此,我利用小正方体,将数和形结合起来,构建千的模型。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这时的计数单位对应的模型为一个小立方体。把数好的十个小正方体摆成一条,变成一个十。重温一和十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第二步:一十一十地数,这时的计数单位是十,计数模型是十个摆成一条的立方体。


数十个十是一百,摆成一个面,让学生感知这时又产生了一个计数单位百,它与前一个计数单位十仍然是十进制关系。
        第三步:教师设问,数更大的数时可以用百作为计数单位。然后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是一千,摆成一个正方体。让学生感知到,满了10个百时就产生了新的计数单位千。构建千的模型,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十个百。
        这样以小正方体为模型,不断变换计数单位,在数的过程中,将一个一个的小正方体结构化,10个一列,10列一面,10面一体,使学生充分体会十进制思想,形成了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知识结构框架。利用直观模型将数与形结合起来,以形感知、理解、表达数,达到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3、利用读数,写数培养数感。
        在读中感,在写中感,也是培养数感的方法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的表达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数的含义基础上去读数、写数,在读数和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知道读的是什么,写的是什么,就能读出数感,写出数感。读写数的过程,就是用数学的方式去观察、思考、归纳、辨析、表达的过程。
        在1000以内数的教学时,以数的组成为教学基础。课堂上用不同方式呈现596、240、402这三个数,596、240这两个数用结构化的正方体和小棒图呈现,让学生直观地看出数的组成;第三个数用计数器呈现,让学生感受数位,并让学生在拨一拨、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中体会数的组成,理解每个数位上数的含义。在数的组成和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这几个数的读写方法。其实这三个数的选择也是有意而为之,代表了读数和写数所有的特征,让学生充分掌握数的读写方法。随后,再出示270、365、403等若干个数,让学生快速读出,并有意识的将这些数分为三类——每个数位上都有数的、中间有0的、末尾有0的,让学生在读数和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读数的方法。千位上是几读几千,十位上是几读几十,各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并追问,写数时这些0要写吗?为什么?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自己发现千以内数的读写规律,伴随着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参与,学生的数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4、借助数数,培养数感
        数感是数出来的。学生在幼儿园就接触数数活动,上小学时基本上掌握了被数物体与数的一一对应,这是学生最初的数感。虽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数的理解在不断提升,但在教学活动中数数活动决不能省略。让学生充分地数数,可以突出计数的本质,可以充分感知数的顺序及意义,数着数着学生的数感就出来了。
        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在学生建立了千的模型,感知了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后,再让学生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深化学生对数的理解。
        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了596,先一个一个地数,往后数5个数是(601),往前数7个数是(589);一百一百地数,向后数4个数是(996);再从(996)一个一个地向后数3个数是(999)。当学生数到999时,再提问,这个数有什么特殊之处?再添1个是多少?让学生再次感知1000就是999添1得到的,突出数就是一个一个累加的。随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999加1的过程,再次体会十进制。利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正着数,倒着数,利用计算器数直观地数,脱离计算器抽象地数,突破拐弯数时的难点,感受到数的大小关系,在数的过程中学生对数有了更深层的感悟。
        总之,数感既然是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而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去感悟,潜移默化,逐渐养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