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赵航
[导读] 根据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相关要求,小学语文的高段位学习需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不少学校存在着为了应试考试,重视“写”,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的方法和阅读量的积累引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对文章的分析、解析能力较为欠缺,严重背离了当前素质教学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改善当前高段位的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成绩,是广大老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结合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存

赵航    剑阁县开封小学校
【摘要】根据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相关要求,小学语文的高段位学习需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不少学校存在着为了应试考试,重视“写”,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的方法和阅读量的积累引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对文章的分析、解析能力较为欠缺,严重背离了当前素质教学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改善当前高段位的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成绩,是广大老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结合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改善性的方法思考,希望给广大教育同行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方法提升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99-02

        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积累词汇、了解句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小学作文的构思、布局离不开借鉴和模仿,阅读是打开语言的一个重要通道,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阅读的培养,课堂上让学生认真研读精品课程,反复琢磨语言的组织与构思,课后要加强同年龄段相关书籍的学习和借鉴,稳步提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的作用
        1.阅读是语言学习和借鉴必经阶段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词汇总量相对较少,教材上入选的课本文章往往是当前适合学生学习的较好范本,不少选段多是精品。所以阅读教材课本是学生获取词语、句子、语言组织的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生字生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拓宽词汇积累量,然后才能做到对语言的借鉴和模仿,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接触到作文,更离不开遣词造句、文章的布局构思等。
        2.阅读是增强视野的重要通道
        高年级语文学习需要进一步学习高级的一些语言词汇,而学生的语言量较为有限,阅读是较快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比如开展对课本的精读、研读、诵读,评析语言、句式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知道每个词语为什么这么用,用的巧妙之处在何处,让学生真正去吸收这些好的词汇、造句等方法。与此同时,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词汇总量较少,教材上入选的课本文章往往是当前适合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本,不少选段都是精品,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反复研读,学习文章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老师要选择阅读必要的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是提升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步骤和方法,在当前减负的教学背景下,不少学校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少,知识贫乏,遇到语文考试句子分析不知道如何下手,写作文没有材料积淀,文章言之無物,不利于孩子们的语文学习。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不足
        小学阶段基础性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较大的益处,当前而言,不少学校在阅读教学和阅读方法的引导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缺乏正确阅读方法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认字、写字背诵课本。老师在上课时按照教学大纲,先让学生学习生字词,然后把新学到的字词带入新课本上通读。由于孩子们刚接触到新内容,理解很难到位,一篇文章孩子们支离破碎地勉强读完,具体文章讲的什么全然没有理解,更谈不上对句式、句子的理解,语言的美感全然不知。在对古诗词的学习时也是要求学生去多遍背诵,具体到句子内涵和外延,很少去讲解,学生虽然勉强死记硬背下来,时间长了也容易忘记。
        2.缺乏对语文阅读兴趣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不少学生把学习当成了负担。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往往不能够坚持做,也不能够把事情做好,语文阅读在掌握了基础的阅读方法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少老师在讲解课本时,没有很好地把文章的背景讲述清楚,学生可能对部分句子和句式难以理解,甚至对不少句子理解时感到吃力。而课堂上不少老师,仅仅把课本一讲,孩子们听得一知半解,可能又没有较好地消化理解,加深记忆,最后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3.学生的阅读面较窄
        不少学校只讲述课本上的内容,学生的阅读知识面接触面较窄。丰富阅读知识量是学生当前需要提高的地方,不少小学以素质教育为理由,仅仅看教材,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没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和知识积累,在遇到新的话题、文章时,孩子们往往会感觉话题较为陌生。


特别是学生在开展语文的阅读理解、作文项目时,不少学生因地域、文化、成长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掌握的相关语言和文字背景较狭窄,给后续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4.阅读后不能灵活运用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少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下,也读了不少相关书籍,但是仅限于对阅读知识的了解,不会灵活运用相关的阅读材料。根本原因是对阅读材料的句式、段落布局等相关方面没有去归纳分析,也没有做好模仿借鉴,所以应用起来较为困难,而学校语文老师也没有做好阅读的规划以及阅读的应用方面的教学规划设计。如果老师能够开展相关模仿,借鉴应用课堂教学,学生对阅读后的应用学习、模仿与借鉴方面应该会掌握得比较快,有利于学生语文的整体学习和提升。
        三、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探索
        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多在阅读和分享活动中掌握吸收,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贴近生活,倡导阅读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要直观、形象、具体、真实。教师要做好必要的规划和引导。
        1.注重精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育阶段选入到课本上的文章多是当前的精品内容,比较适合当前年龄段孩子们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做好教学规划,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要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逐个词语,逐个句子认真讲解,特别是唐诗,离我们当代较为久远,每个词语与当代的用法差异较大,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限,老师要做好相关内容的讲解,学生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接下来老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体会语境和语言的奥妙之处。让学生养成精读的习惯,不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
        2.注重课外书籍的阅读
        现在的信息更新较快,语文考试出题较为灵活,所以开展课外书籍阅读十分必要。语文老师要做好正面的引导,比如制订适合学生当前阅读的“读书计划”,明确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要读哪方面的书籍,一个月要读几本,一星期内要读几篇,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
        3.注重建立阅读笔记
        学生阅读是一种对新问题和新事物的接触与探索,在小学阶段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科知識内容的增多,把阅读内容完全记下来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而做好读书阅读笔记是对阅读内容快速吸收和记忆的一种良好方法。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篇优秀范文,进行课堂示范性教学,指出这篇文章在句子、段落构思上的技巧,甚至把比较好的句子、句式拿出来一一讲解,让学生知道应该借鉴哪些方面,在学生自己开展阅读时就知道哪些需要特别记忆,并形成阅读后记录的良好习惯。
        4.注重优秀范文的阅读
        一篇好的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老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好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并理解其中语言的使用的巧妙之处。例如我们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中,通过阅读和感受,让学生掌握自己的描写方法。例如,例如记叙文的时间、地点、背景的描写,是记叙文的常见要素,把握好文章的主题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做好段落布局,为后续自己写文章做好相关铺垫和积累。所以语文教学要根据当前语文的教学要求和教学难点,选择不同题材,不同话题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多读优秀范文和优秀题材,书读百遍,自然会对文章有较深的理解。
        5.加强阅读后分享与分析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训练的基本内容,会读一篇文章到会写一篇文章中间有很大的差距。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先阅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又是如何设计布局的,让另外一些学生分析句子和语言的组织安排,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了解对课本的掌握程度。同时老师借助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开展,形成读书札记,让学生每周把自己阅读的内容与大家一块分享,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下一步写好文章打下一定的基础。
        小学阶段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吸收与巩固阶段,知识面正逐渐开阔,而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语文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课堂上老师要做好阅读方法的教学,让方法指导学习的过程,以便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堂阅读。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多读和熟读、精读,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阅读分享与阅读交流,稳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应用。
参考文献:
[1]毕小卫.采用读写结合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7).
[2]钱方,柯云.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