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振湘 福建三明沙县翠绿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50
【摘要】在高年级几何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都较为抽象,而具象思维法是将那些抽象的几何图形以及数据转变为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内容,即是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几何知识学习的效率。文章就具象思维法以及具象思维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几何教学中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具象思维;小学数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96-01
人类的思维活动分为三种,分别是形象、抽象以及具象思维。所谓的具象思维即是指为了达到对物象的认知目的,基于物象进行加工,继而达到认知、理解并运用物象的目的。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具象思维法具备四种形式,分别是实物具象、图形具象、替代物具象、符号具象。其具备科学性、具象性、创造性以及完整性,将其在小学高年级几何教学中进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实物具象,帮助学生探索算理规律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知识,主要围绕一些图形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在高年级数学几何教学中融入实物具象的教学思维,它能将图形与实物联系起来,挖掘出抽象图形存在的客观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几何图形存在的计算规律。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具象,激发学生探索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存在的规律。首先,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圆和一把生活中的软尺。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手中的工具计算圆的周长。在卷尺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找出一个圆的周长。最后,老师让学生们测量圆的直径并记录下来。并与4名学生记录的周长、直径、半径进行比较,分析数据规律。从多组数据中,学生们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无穷大的圆小数,数值约为3.14。这时,老师可以引出圆周率的概念。通过这种实物具象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实际物体并找到算理存在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借助替代具象法,提高几何图形教学的直观性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逻辑和抽象思维。通常,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内容时,往往根据自己对图形的认识和对面积公式的理解,实现几何知识的重构。因此,为了降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难度,教师可以运用具象思维教学法,培养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自主构建的能力。通常并不是所有的图形都采用实物具象法就可以进行简化的,有些几何图形采用替代具象法,反而更加的直观,能够展现出其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圆锥》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先用实物具象思维,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锥体即小陀螺,观察其基本特征。接着教师可以融入替代具象思维,引入一面小国旗,通过转动国旗,让学生思考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继而构建圆形、三角形和圆锥体之间的联系。根据所学圆柱体的面积,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底部和高度相同的圆柱体以及一个锥形容器,把圆柱体装满水,然后导入锥形容器,发现只要装满水就可以倒三次,接着便引出了圆锥的体积:V圆柱=1/3V圆锥=1/3Sh。在整个圆锥体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实物具象以及替代事物具象法,让学生先后了解了圆锥体的特征以及其面积计算的方法。
三、基于符号具象,突破重难点知识
符号具象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具象思维法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是将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几何问题转变为较为直观的符号语言,通过直观的符号语言,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解决几何实际问题时,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存在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知识并进行解决,也影响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相反在这些综合题型中,融入符号具象的方式,将一些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变成较为直观的符号语言,从符号语言中找到答案。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节课程的知识时,其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图形知识的同时,对图形进行计算,考验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在对这类知识进行学习和突破时,教师可以借助符号的具象性,提升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现在有一个餐厅,想要做一顶圆柱形的厨师帽,这个帽子顶部的直径为10厘米,高是30厘米,想要做出这样一个帽子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面料呢?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表面积的转化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题目中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符号的具象性,让学生去分析。如该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一个圆柱形帽子顶部d=10cm,h=30,求所需要的材料即是该圆柱体的表面积。首先求出该帽子的侧面积;30×10×3.14,再求出冒顶的面积:(10÷2)2×3.14,该厨师帽子的表面积即需要使用的材料:侧面积+帽顶面积。基于符号的具象性,帮助学生分析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基于图形具象方式,提高小学生对几何问题的解决能力
小学几何知识是图形和数据运算的结合。当我们理解图形时,我们可以使用实物具象思维,在操作数据时,我们还可以使用图形的一些直观特性。具体来说,通过摆动和作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的计算原理,将一些枯燥的计算知识转化为探究性的数据活动,逐步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在学习《图形与几何》这一节课程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有四根小棒,其长度分别是3cm、4 cm、5cm、6cm,请问哪三根小棒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本题目考察的是三角形的形成条件,即是任意两边的和要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要小于第三边。在学生不了解这个概念时,则可以借助图形具象方式,准备四根长度为3cm、4cm、5cm、6cm的小棒,分别实验,得出结果,最终发现可以摆出四种不同的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几何问题,提升学生在几何知识领域学习的自信。
总之,几何知识是小学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将具象思维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索几何计算规律,提高几何教学的直观性,突破几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在融入具象思维法时,可以采用实物具象、替代具象法、符号具象法以及图像具象方式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正霞.具象思维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新智慧,2019(9):64.
[2]邢红梅.从“具象”到“抽象”: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J].数学教学通讯,2017,(01):64+66.
[3]孟霞.具象思维:赋予数学个性化学习的力量[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2017,(01):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