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陈光东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陈光东
[导读] 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数学知识概念、形成缜密逻辑思维的基础科目,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而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数学素质,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如何对教学进行综合优化,研究出符合核心素养培养、贴合学生实际成长需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内容。

陈光东   四川博睿特外国语学校  6142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数学知识概念、形成缜密逻辑思维的基础科目,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而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数学素质,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如何对教学进行综合优化,研究出符合核心素养培养、贴合学生实际成长需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134-01

        引言
        核心素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授课理念,把其渗透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上,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在掌握越来越多理论性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学会越来越多数学方面的技能,进而将自己所积累的知识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接触教育的重要阶段,更是培育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在此种时期内,能够让学生形成较为优质的学习习惯,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所以老师非常有必要在开展小学数学授课环节中,联系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改革授课方式,从而强化学生自身的核心素养。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乐于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是主体地位,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来发展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创造小学生发展的空间,启发小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师要营造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发表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看法,培养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中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启发小学生自主思考,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深层次分析教学内容
        数学科目的核心素养有着一定内隐性的结构特点,学生不能借助浅层知识的讲解又或是较多机械练习来获得,应该在逻辑思维发展、数学知识掌握、抽象思维形成中慢慢构建。根据数学科目核心素养本身的习得性和生成性,老师就能够利用自己所积累的专业知识,引导小学生深层次分析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知晓潜藏在授课内容中的核心素养,为小学数学创新教学铺垫牢固的基础,让小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而慢慢产生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在讲解“数学广角———集合”的知识时,“数学广角”是为所有小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知识的一个新途径,其用“加入跳绳活动、一起踢毽子的学生总共有多少”此种重叠性的问题来当做切入点,真正秉持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数学思想螺旋上升原则,联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小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达成一致。为此,若是想越加完整的为学生传输“数学广角———集合”中的全部数学思想,老师能够让学生借助“画圈”的办法,把参与跳绳和踢毽子的多个小组成员清楚的画出来,推动他们切实知晓集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优势,辅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掌握集合的所有知识,让他们在活跃放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塑造学生思维品质
        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要的,但是小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创造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悟和思考,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教师教学“圆”的知识后,可以运用多媒体创造教学情境:小明想骑单车,其中正方形和三角形和椭圆形和圆形的单车,只有圆形的单车,小明顺利地骑了起来,骑得很快。小学生看到这样的视频资料,就产生了思考,学习氛围非常浓郁。教师这个时候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单车的轮子制作成圆形的?其他形状为什么不好,你能不能结合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回答呢?”这个时候,学生开始思考,结合这些形状的特点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运用知识来解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实现了很好的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强化知识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可适当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知识应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例如,在“面积”的课时学习中,针对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后实践任务,令其主动探索家中存在的长方形与正方形,并计算其面积。通过课后实践,学生不仅提升了对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熟练度,还建立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实际联系,进而形成了更全面的数学学习认知,拓宽了视野。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课后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进而调整自身教学计划与内容设计,提升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将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有效手段,通过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持续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达到核心素养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目的。为此,教师在开展具体实践活动时,还要通过学生反馈积极探索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可能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教学创新不仅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认知能力,还要主动探究学生自身的潜能,真正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活动中,让教学创新有一个完整的切入点以及落脚点,切实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增强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青.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20(11):42-43.
[2]曾传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29):51-52.
[3]刘美萍.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07):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