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与渗透探究 刘忠美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1期   作者:刘忠美
[导读]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在教学数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数形结合思想的核心在于化抽象为具象,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形象的图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与渗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刘忠美   巫山县大昌小学
【摘要】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在教学数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数形结合思想的核心在于化抽象为具象,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形象的图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与渗透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思想;融入;渗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9-019-01

        引言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主要就是通过数字与图形之间的转化,简化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数形结合”的本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关系通过直观的图形、画面、位置展现出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数学应用。
        一、数形结合思想内涵
        数形结合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发挥巨大教学价值。高中数学知识主要是由数与形组成,分别表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降低知识难度。通过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之间的转化问题,促使学生轻松找到答案。另外,传统教学观念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再加上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主动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质量差。而将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将数学知识形象并直观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理论知识,快速找到答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与渗透的策略
        (一)引入数形结合,掌握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为了更好地解释图形特点,需要切实借助“以数辅形”思想来掌握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比如在进行长方形与正方面的面积训练课教学时,给学生进行如下设计:用1厘米长的16根火柴可以围成几个正方形?面积最大为多少?这样的问题虽然学生通过“形”能粗略感知差距较大的图形面积的区别,但是随着差距逐渐缩小时,学生就难以直观地感受。而此时如果通过计算“数”的基础上,与“形”进行直观结合,就能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周长相等时,长宽之差越小,所得长方形面积越大”的规律,在掌握图形特点的同时,结合长方形周长的特点,采取假设方式,将周长为16里面的长方形全部罗列出来,并采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对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在具体数量面前,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面积数量大小,轻而易举地找到面积最大长方形。



        (二)引入数形结合,理解数量关系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不管是求比、倍数等问题,还是分数、比例等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内容,都可以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例如,最为经典的题目就是“鸡兔同笼”问题,在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就可以更加直观地对比分析出最后的结果。例如,在采购当中,一共买了四箱子水,每一个箱子中有12瓶水,每一瓶水的价格是1元,那么要支出多少钱?之后,根据题目,教师和引导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一个画满小格子的长方形,每一个格子表示一瓶水,长度是12,宽度是4,这个时候,使用图形的方式计算出最后的价格,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计算的目的。
        (三)引入数形结合,把握数学的内在逻辑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说是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关键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把握数学的内在逻辑,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小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但是教师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给学生讲述“平行与相交”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平行或相交的线条来给学生讲述,也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厘清平行和相交的内在逻辑关系。
        (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形式,提升数形结合思想的实效性
        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想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和领会知识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应该首先让学生知道教师在讲什么。所以不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终目的都是要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适当性原则。也就是说,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和正常的学习规律,与学科教学相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经验积累,能够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将课程教学内容和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有机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数形结合思想的积极作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教育目标。
        (五)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例如:“一杯牛奶,淘气喝了半杯后,兑满了热水。他又喝了半杯。问淘气一共喝了多少杯牛奶?多少杯水?”这道题目中,第二次“又喝了半杯”,这半杯中到底有多少水?有多少牛奶?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也是解题的关键。面对这样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笔者为学生预留了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依据题意尝试进行画图,找准数量和图形的契合点,厘清牛奶和水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逐步找到解决分数问题的思路。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不仅可以将抽象的思维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等。处理好“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曲英.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读写算,2019(36):136.
[2]俞辰.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分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6):226-227.
[3]刘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J].知识文库,2019(23):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