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道路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   作者:邱秋娜
[导读] 音乐因为其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必要科目之一。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大师作品传世经典较多,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对其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效率,放弃了基础的乐谱教育和乐理教育为学生“减负”。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探索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邱秋娜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吉隆第二小学
【摘要】音乐因为其自身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必要科目之一。音乐发展历史悠久,大师作品传世经典较多,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对其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追求速度而忽略了效率,放弃了基础的乐谱教育和乐理教育为学生“减负”。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探索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037-01

        引言
        音乐是一门具有一定艺术作用的艺术精品课程,不仅是一门艺术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和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农村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是音乐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某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教师必须及时改变教学观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和美学的欣赏程度。
        一、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音乐教学不受重视,学生缺乏系统教学指导
        由于小学音乐一直被学校领导、家长等摆在“副科”的位置上,并未受重视,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中,音乐更是直接被“打入冷宫”,长期受不到重视,再加上音乐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也有待优化,这显然不利于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加之,学生音乐基础薄弱,音乐素养普遍低下,学生长期得不到系统、有效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同时,教师对音乐教法的创新意识不强,教法缺乏实用性和适用性,难以契合当下学生发展需求,无法高效开展音乐基础训练,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长此以往,学生难免产生厌学音乐的心理,不利于教师高效开展音乐教学。
        (二)课堂氛围低迷
        农村学生有强烈的心理封闭感,即使他们的内心财富受到无聊的课堂氛围的影响,也不会表现出内心的想法。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学生们需要大量的唱歌和倾听,但是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和教授音乐,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阻力,不利于学生第二,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的活动和学习方法以教师为主,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而且他们的精神状态可能很长时间很有限。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
        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是教育的关键。首先,必须筛选出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以促进学生的优良审美习惯。音乐的优点最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


农村小学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应用等。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某些名作和传染音乐作品,让学生略知世界闻名的标题,学习各种音乐风格,了解音乐内容,激励学生。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内容时,教师必须首先从音乐的质量入手培养学生的嗅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欣赏高质量的音乐作品。
        (二)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民俗文化
        大部分农村学校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了解接触民俗文化与城镇小学相比。民俗文化与音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部分音乐的集合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农村广阔的地界与更为粗犷的生活是民俗音乐的孵化地。部分音乐教师没有认识到音乐与民俗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音乐和民俗文化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当然,并非所有的音乐都能与民俗文化相对应,小学生学习的音乐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音乐知识内容较多。很多音乐具备丰富的民俗特性,有些音乐就是部分民俗文化的载体和象征。马头琴是蒙古族民间乐器,马头琴的发展变化历史可以说就是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的小小的缩影。
        (三)引入体态律动,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第一构成要素,是音乐的灵魂,更是音乐的生命所在。农村学生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管理与培养,其节奏感非常差,对快慢、强弱、长短组织起来的节奏直接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这样的内容,还感觉这样的内容离他们太过“遥远”,不好掌握。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培养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结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这一特点,添加体态律动“元素”,以便让学生通过控制身体来掌握音乐节奏,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令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基础训练过程中,便于教师高效开展基础训练。
        (四)完善音乐作业的设计与布置
        每个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其所喜爱的音乐类型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喜欢古典音乐更偏爱于古筝、琵琶等乐器,有的学生喜欢说唱喜欢RAP,还有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酷爱那些流量明星。教师需要做的不是强制所有的学生统一爱好,而是在学生爱好的基础上帮助其深入了解该类型音乐的起源和内涵。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消灭分歧而是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真正的喜爱和方向。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学。
        结束语
        小学音乐教学大大有助于放松心情和缓解学习压力但是,关于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仍然存在着单一教学模式和学生缺乏积极性等问题,这意味着在新时代,音乐教师应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观念和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修养情操,最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军锋,王晓玲,公艳艳,周雪艳.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考试周刊,2019(80):152+154.
[2]阮丽娟.汝城县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D].湖南科技大学,2017.
[3]林冰国.高州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障碍的研究——以职业倦怠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0):214-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