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张高彦
[导读] 语文本身是极其富有魅力的学科,汉语是最为优美动听且富有内蕴的语言。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浩瀚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明珠色泽剔透,通体圆润,触感丝滑,且散发着微微的晶莹光芒。高中语文教师的重任不是将此种美好珍藏,而是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与自己感同身受,体悟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张高彦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曹村中学  711705
【摘要】语文本身是极其富有魅力的学科,汉语是最为优美动听且富有内蕴的语言。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浩瀚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明珠色泽剔透,通体圆润,触感丝滑,且散发着微微的晶莹光芒。高中语文教师的重任不是将此种美好珍藏,而是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与自己感同身受,体悟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170-01

        引言
        201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置于教育的首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自身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新课程标准从四个角度明确地阐述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其中,语言能力是语文的核心,也是其他三方面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基础。
        一、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也要启发学生思维的建构。例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学习其语言艺术及其思维逻辑。首先,“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其次,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害”反而有利;最后,指出晋国灭掉郑国之后,必然“阙秦”。“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个反问,语气激切,字挟风雷,说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文约而意丰,辞婉而理骋。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明确言语不仅要有中心,更要条理清晰。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新时代下,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应用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老师需要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中的丰富教学资源,并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为学生提供高效的语言积累技巧和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入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语文学习体验。比如,在涉及文言文知识教学时,由于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文学体裁,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那么在教学文言文之前,老师首先要利用多媒体设计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课件,并且在教学课件中融入丰富的语言积累知识,这样老师可以一边为学生讲解重要的语文知识,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积累的方法和策略,这对增强学生语言积累和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语言被高中语文老师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直观、优质的教育和指导。
        三、学生本位,充分利用课堂优势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言语情境中激发语言灵性,在运用中将语言技能内化为本能行为。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语言进行分析,在实际的交际情景中,总结言语使用经验,提升交际技巧。王熙凤出场后对林黛玉说了一席看似平淡无奇但句句堪称经典的话,既有对林黛玉容貌的美赞,又有对其悲苦命运的同情和怜爱,言辞得体,分寸得当,在夸赞黛玉美貌的同时迎合了贾母,又不忘赞赏在场的贾氏姐妹。王熙凤短短几句,既符合当时的身份、场合,又充分抓住了对方心理,让众人都能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将言语的运用技巧展示得淋漓尽致,当真是“教科书”版的“实战技巧”。基于此,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实际的言语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历练。
        四、多方面指导和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的开放性比较强,最明显的表现是一道具体的题目可能会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答案。所以老师需要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并且综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兼顾古代文化、现代文化、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不管是教学哪一部分内容,老师都需要以语言积累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为实现学习效果而努力。例如,在教学古代文化时,老师可以利用古代诗词、文言文以及古代小说等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然后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以高中语文古诗《锦瑟》为例,老师首先要为学生详细地讲解相关的内容,当学生在理解相关问题后,就要让学生将《锦瑟》中的诗句积累下来,为日后应用在写作中提供助力。再者,还要单拿出一句诗,锻炼学生的炼字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分析某字好在哪里,并且让学生扩写诗词或者写一篇诗词读后感,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应用能力,还能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传统文化应用教学活动,提升人文性功能
        在语言文字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去其糟粕,提升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实现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学生自身核心素养。例如从《先秦诸子散文》过渡到“修身律己”、“勇于担当”等实践活动,从《国殇》过渡到对屈子爱国主义精神的践行活动,从传统的“孝文化”过渡到现实中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几段文字所能言明,一定要带领学生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融入到生活实践中,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是学生的重要学习阶段,学生顶着学习的压力,经常会被学习弄得心力交瘁。那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老师可以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前提,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以此为前提,继续推动学生语文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乔宏伟,常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将进酒》的课堂教学实践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8):109.
[2]贺新涛,邵长超.语言建构与运用导向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2):106.
[3]朱红艳.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古诗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7):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