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王令臣
[导读] 数学知识点繁多,在小学时期便有所体现,所以教师要融入结构化教学理念,有效串联零散的知识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展开结构化教学,使小学生实现结构化学习,对此本文进行探讨,希望为教师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时提供依据。

王令臣   太和县李兴镇范庄埠小学  安徽省  太和县  236600
【摘要】数学知识点繁多,在小学时期便有所体现,所以教师要融入结构化教学理念,有效串联零散的知识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展开结构化教学,使小学生实现结构化学习,对此本文进行探讨,希望为教师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时提供依据。
【关键词】结构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164-01

        结构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之前进行教学设计,站在宏观角度,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构建新知与旧知的桥梁,让学生在小学时期对知识进行整体的把握和了解。数学家布尔巴基曾说,数学是一门钻研结构的科目,所以教师要具备结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形成清晰的框架,并且有效串联起来。结构化教学是学习新知识时,类比旧知识,这样便将晦涩难懂的新知识以简单易理解的几个旧知识进行分解,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有效率、更加轻松,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分解新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进行自主结构化学习,同时也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感知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数学知识的结构呈现出来,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便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解决,从某种程度而言,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结构的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最终能够用结构理念解决数学问题。
        一、重视基本技能,发展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务必教授学生数学基本技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执行力,更好地内化知识点,还为学生将知识进行实用提供了支撑。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基本技能的结构化教学,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让数学技能以结构化、体系化为动力生长起来,整体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时,学生存在的一个学习难点在于:对直角三角形的高是直角边的概念缺乏了解,也不明白钝角三角形的高实际上并不在三角形范围内。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将高和垂线段建立关联。为了让学生突破三角形的高的画法这一难点,笔者将画高和画垂线段的技能进行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画高的结构化技能。笔者让学生对学过的画垂线段的技能展开复习,经过相关的操作,理解垂线段就是“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然后笔者让学生学习三角形中高的定义,使学生顺利将垂线段和高建立起关联,这样便实现了正向迁移,让学生懂得高与垂线段一样,都是结合某一点勾勒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学生便意识到三角形的高是从顶点做底边的垂线段。由此,学生通过操作,深刻理解了高与垂线段的关联,就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画垂线段的技能解决新的画高的问题,这样学生不用刻意的理解画高这个新技能和新问题,而是将这个知识点替换成画垂线段技能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以上环节的结构化教学,学生将画高与画垂线段建立了结构化关联,使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变通,逐渐完善技能体系,结合所学技能解决新知识新问题,发展动手能力。
        二、注重策略引导,培养探究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注重结构化策略引导,带领学生进行结构化感受与体验,进而推理探究,寻找方法,以便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使得策略教学变成常态模式。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猜想,结合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结合验证结果展开集体讨论、集体操作、集体推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建立了一个结构化的研究策略,在解答同类型问题时,也可以积累相应的方法展开研究。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从自己在不同的地方得到的结论出发,展开验证。验证的过程是一个用量、拼、折、画进行操作的过程,经过一系列操作得到结论。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构建策略模型的结构化历程,学生可以由此形成探究策略的结构化,经过探究,获取科学的探究方法,然后发展探究精神,最终建立科学的数学观。
        三、分层展开练习
        结构化教学体现了育人理念,教师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在习题中按照逐渐递增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在结构化视角下,教师让学生经历从易到难和从点到面的习题练习,使得学生在完成习题时能够不断完善与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
        比如教师在讲解“四则混合运算”板块习题时,对旧知识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分别运算)进行复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总结综合算式中两则运算方法,学生回答出从左到右进行运算;接着开展填空习题练习:(1)计算32+57-13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2)在计算45÷3+11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先让学生们回顾练习,然后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做出四则运算的具体习题。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使得学生的知识框架得以重新建立,让学生能够在接触新的习题时有心理建设,教师在习题最后为学生总结四则运算的规律,使学生的知识框架更加系统。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运用结构化教学理论,就要结合结构化教学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设计展开思考,还要在备课环节多下功夫,选择最佳的结构化教学策略,在实践中总结哪种策略取得的教学目标更加显著。除此之外,教师还有必要思考如何使结构化教学活动更加顺利,使每个教学环节都科学合理,让小学数学科目实现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毛文波,吴玉国.备课轴: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设计实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2):62-66.
[2]胡全会.如何巧妙地设计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的练习[J].名师在线,2018(35):62-63.
[3]赖 艳,符 英.小学数学“四课合一”单元教学一体化设计原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0):37-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