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则》视野下,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如何创新?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肖杰
[导读]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它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学生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让学生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在新《规则》视野下,如何创新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肖杰   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
【摘要】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它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我们的学生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让学生建立一种规则意识。在新《规则》视野下,如何创新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习惯   规则意识   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202-02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经2020年9月23日教育部第3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在《规则》视野下,在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方面,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是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将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在“4+2”家庭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受到家庭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宠爱,他们对宽容、礼让、畏惧、顾虑几乎是没什么概念的;思维和行动都没有条条框框;他们个性张扬,合作精神不足。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在班级里建立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刻不容缓。那么新《规则》视野下,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如何创新?
        一、制定班级规则要体现全体性和科学性原则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没有主体间的有效性就没有规则。规则因主体间承认的意义而有效。规则意识的培养关键依赖于规则主体间的有效性。因此,在班级规则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规则制定的建设中来,让学生认识规则、体验规则,而且也是对学生权利的一种尊重。因为只有学生经过思考,本着规则受益的原则,把自己的思考的一些权利,形成“公权力”,即公共规则。学生是规则的制定者,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遵守。正所谓“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同时班级规则制定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它必须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规律。内容一般参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法规制定。多年来,我每接一届新班,第一节课,我会带领同学们学习并诵读《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校纪校规。接着利用一节主题班会课,和同学们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献言献策,制定好班级规则试行版后,复印给家长,让家长也参与班级规则管理,家校合力督促使学生遵守班级规则。
        二、严格落实班级规则制度,重视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
        既然制定了班级规则就一定要严格落实制度,加强监督。特别是在起始年级,班主任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班主任就是规则的践行者。起初,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先做到。如要求不迟到、早退,班主任要成为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好榜样。在我带每一届班级时,都会要求全体同学提前十五分钟到班级集体早读。无论刮风下雨,我都会比学生早到5-10分钟,我亲自拿起拖把、扫把,一个人打扫教室卫生,整理讲台和黑板。大约一周之后,慢慢的同学们大都能准时到校早读,班级秩序会越来越稳定,继而班干部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班级管理逐渐走向自动化。从此各小组长、班委各司其职,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事做。对常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实时提醒、强化,实时与家长保持沟通联系。严格落实班级的各项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学生的规则意识必会有明显的提升,班级管理的效果也会立竿见影,班级的班风班貌班魂自然就会形成。
        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论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坚持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固化规则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
        在我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一直践行“四自教育,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采取值日班长负责制,每天一个值日班长,大家轮流,组长协助值日班长从出勤、课堂学习、课间文明休息、清洁卫生、校服红领巾佩戴、作业、两操等方面对班级同学进行量化管理。班主任老师要根据记载情况进行“一日一评”,对好的现象在全班进行表扬,对不好的现象在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个别教育,让他们先反省自身行为,然后老师再向他们提出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旨在帮助他们认识到懂规矩,明事理是一个中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以后走入社会能更好地与人交流、融入社会的保证。
        七年级的量化管理坚持一个学期,学生逐渐由他律变为自律,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优良班风学风的初见雏形。
        四、班级文化环境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内化。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行为。一个良好积极地班级文化环境是能够起到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教室的走廊和墙壁可以布置成班级文化墙。在墙上展示一些名人名言、励志的标语。如:“入室即静,入座即学”“我自律我自信,不放弃能成功” “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勤学好问,持之以恒”等。
        班级文化的渗透还包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英语趣配音比赛、经典诗词诵读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棋类比赛等。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当合适的角色。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发展自我。
        班级文化环境育人,它能唤醒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内化各种规则,从而自觉演变成自身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做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五、惩戒的最高境界是爱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都会犯错,为了强化班级规则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规范化、人性化的惩戒是必须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行使惩戒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惩戒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方式的组成部分。智慧的教师将会更加充分使用正面引导,十分谨慎地使用惩戒;先使用积极引导,迫不得已时才使用惩戒;将惩戒当作高悬之剑,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其威严,却未必用它触及某个学生的机体。正如《规则》所明确的,教育惩戒不是对学生的任意惩罚,而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所以教育惩戒是为了“戒”,即戒除、预防是目的,它强调了教育结果和目的的达成。班级规则不是冷冰冰的,应该是有温度的规则,左边是规则,右边是关爱,是情怀。惩戒最高境界是爱。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教育就是一种唤醒和发现。
        新《规则》视野下,我们每一位教育人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尺度与温度,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才能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从而实现最佳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教育部令第49号
[2]肖川《教育的情怀》  北师大教育出版社
[3]李镇西 《爱心与教育》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4](美)Vernon F. Jones & Louise S. Jones 著 方彤等译 《全面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