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杨永明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杨永明
[导读] 为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响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战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美术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点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其思维更具灵活性、发散性以及变通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最大力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杨永明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第三中学  654600
【摘要】为了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响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战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重要。美术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点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其思维更具灵活性、发散性以及变通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且最大力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关键词】初中美术;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38-01

        引言
        当前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对初中美术教学的认识仍旧相对欠缺,美术教学也很容易受到学校的忽略,因此美术教学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相对缺失。美术教学主要是通过美术鉴赏和自主创作,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不仅对其他学科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提升初中美术教学质量、规范初中美术教学方式,通过初中美术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势在必行。
        一、利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拥有着非常跳跃的思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非常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导致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也截然不同,对于审美的概念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诉求,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行为,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大多时间是老师进行讲解,学生以听为主,很少注重“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练”是掌握美术知识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行翻转课堂和个性化教学,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源上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老师在讲解《生机蓬勃的春天》这一课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视频能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然后根据画面中的美丽景象,要求学生将所看到的景物进行绘画,如果此时正是春天,老师可以让学生描绘关于春天的景象,包括嫩绿的草地、崭露头角的嫩芽等,如果此时不是春天,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展开想象,将个人的想象和实际景象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设计真实情境,开发创新兴趣
        乐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点。


因此,为培养创新能力,开发创新兴趣是重点,教师要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在情境引入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想交流;在调动参与兴致、增强情境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创作积极性;在情感的驱动下,促使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能够自由发挥,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鸟语花香》内容时,旨在学习中国写意画法,提高对中国写意花鸟的审美能力,培养良好思想情感品质。故此,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古今大师的荷花作品,介绍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等作品,在感受国画美的同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然后在课件中,就现实生活中的鸟语花香美景,进行视频录制剪辑,在设计真实情境的同时,让学生想一想在创作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样的笔和墨色进行表达。通过情境引导,开发创新学习兴趣,随后为学生准备笔和墨,让学生分别运用不同程度的墨水,认识墨的无色,感受焦、浓、重、淡、清,随后,运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不同部分,进行美术写作体验,在切实体验的过程中,体会运用笔墨的技巧。最后,让学生就鸟和花为主题选择创作对象,结合自己的喜好和对笔墨技巧的认识,进行创作构图、布局,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艺术家们的创作绝不仅仅靠不切实际的想象力,更需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想法和创造,以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以及对生活的感悟等。著名的艺术家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品《大卫》,就是他关注生活的体现;齐白石的著名大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灵感和取材,同样也是出自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郑板桥一生都在观察竹子,研究竹子的生长和特点,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由此看来,艺术家们成功的作品中优秀的灵感,都离不开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思考,也只有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才能经得住推敲,让人们产生美的共鸣。因此,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多留意生活细节、观察生活,在细微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通过结合生活的创新,拉近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将其以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例如,教师在要求学生以“美丽的家乡”的主题进行创作时,应鼓励或者带领学生去户外采风,让学生对村庄里的花的大小、颜色、昆虫的形状、村庄整体的布局等有明确的认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并将其作为自己创作的切入点,挖掘更深处有价值的东西,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绘画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作品中也能更具有生活的气息,运用一定的绘画技巧,在实践操作中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学的核心要求,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全面深化当前教育教学创新要求,让学生通过初中美术的学习不断深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温珍萍.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0(26):65-66.
[2]罗兆嘉.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01):141.
[3]崔晓.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4):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