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盛日霞
[导读]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了问题解决的发展,问题解决不仅仅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去发现探究,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同时推进问题解决的发展,也为数学体系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盛日霞   吉林省通化县英额布镇明德小学校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了问题解决的发展,问题解决不仅仅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去发现探究,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同时推进问题解决的发展,也为数学体系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6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问题解决已经渗透到“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中,成为数学教学的主线,而教材的编写也围绕这个主线在进行,没有任何数学学习内容可以离开问题解决。而且当前的教材编写也不仅仅是停留在解决问题上,而更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外,新教材实现了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改变,在内容结构上也将其细化到加、减、乘、除等基本的运算之中,在呈现形式上也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数学问题解决方面的理论和经验信息,借助这些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此外,主要通过对小学中年级两个班级包括三年级一个班31人和四年级一个班36人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课堂观察以及习题分析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指导课题研究。
        一、小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的问题
        1.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
        (1)对于信息处理笼统模糊
        根据中年级的具体情况分析,有些学生看到信息能马上与所求问题相联系,有些学生则需要多次阅读才能理解题意,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有欠缺,或是无法理解。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不仔细、不全面,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部分信息,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较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时更多地关注学生解题的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对问题的精细理解。
        (2)学生思考方法单一、思维混乱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从条件出发,顺着条件去解决问题,而也有部分学生欠缺思考的方法,还有些学生解题思路不是很清晰。对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分层的现象。很多学生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他们已经形成的解题模式去解决问题。还有些学生可能是思维发展水平还未成熟,所以脱离了形象的抽象思维会让他们解题中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只注重单一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发散。
        2.解决问题的知识与经验分析
        (1)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到位
        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基础知识概念,这样知识储备不到位或是概念理解错误,直接就导致题目的错误。由于学生的感知发展还不全面,无法全面理解知识点,可能会出现漏掉部分知识点的现象。其次,他们的认知具有明显的直观性,有些学生一遇到较难记忆的内容就会漏记、错记,甚至是不去记忆。教师可能未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没有根据他们的感知、认知特点进行教学,只是教给了知识点,未能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2)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也不够丰富
        新课改后,很多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所以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储备,而中年级学生很少会去有意识地积累这些经验,所以,在做题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无法根据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并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认知训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学习过程逐渐走向一个开放式的、活泼的过程。创设具体情境,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也未发展完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具体情境来分析具体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动画片、模拟一个真实场景、讲解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等等。在具体情境中掌握了关键信息后,还要对信息内容进行再整理。考虑到学生感知发展不完全,可以在关键信息下做出标记,防止题目信息过多而遗漏,标记出有用信息后,进行再一次的整理。这样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顺利完成了。这个方法我直接用于学生教学中,也颇见成效。
        2.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解决问题不仅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思考的方法,引导他们有很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谓一举两得。有些学生会顺向思维,有些是逆向思维,作为教师不可以阻止任何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能一板一眼照搬书本;而对于那些欠缺思考方法的学生要多用引导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进行,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交流经验,教师只是从旁指导,对于他们正确的地方加以肯定,不正确的地方就加以纠正。在平时解题时教师也可提出相应的一题多解的要求,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并且鼓励他们去讨论交流。
        3.联系实际,融入生活
        很多数学问题多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改革也提出要将数学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去,不能脱离实际。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材料要尽可能来自生活。其次,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课堂教学内容要源自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在教学中,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通过经验来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此外,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日常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离不开生活,要养成时时刻刻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学会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是主体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回顾、整理和提炼的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剖析自己解答问题的思维活动,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提炼出对自己今后解题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性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进行错因分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相当有帮助的。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能着手改正,减少或者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整理错题,进行错因分析,是自己知识点没掌握好,还是没认真做,还是忘记检查等等。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更是希望学生通过该能力的培养从而改善学习习惯,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各国对问题解决的深入研究,我国也将这一内容纳入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更注重解决问题与实际的联系,强调合作探究型学习,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也更注重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与经验、习惯与品质,笔者做了一定调查,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当然,要使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方法发展得更好,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