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吴燕飞
[导读] 【摘要】

吴燕飞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八中学  236600
【摘要】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下,如何把学科素养的培养贯彻在教学中,是需要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研究和理解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思想,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制定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历史各方面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历史学科素养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85-01

        引言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传承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而且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发展唯物史观,使他们懂得如何正视史料,实事求是,培养民族感情。2021年2月19日国家教育部对今年高考的一个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避免盲目的刷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一、2019年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对历史学科的要求及当前的现状
        2019新的考试大纲中提出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明确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在部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严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1)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当前多数高中,依然将历史作为一门副科,尤其是针对不选择历史的高考学生来说,常常取消历史课程。同时,历史课程还存在明显的课时少等现状,难以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2)缺乏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勾画重点,指导学生课下背诵和记忆等。这种单一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致使课堂氛围沉闷,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较差。(3)忽视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影响,以高考为导向。以至于高中历史课堂上出现了只教高考所考的内容,而针对不考的内容一律删除。
        二、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学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突出高考历史难点
        就历年高考情况来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立足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日常教学工作和高考有效结合到一起。首先,高考检测的内容普遍都是历史学科在经历新课改以后取得的动态性成果,通常还会涉及大量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本都是历史学科和社会紧密联系的成果。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紧密联系高考难点,主要目的就是紧扣时代改革潮流促进历史学科教育发展和适应的过程。其次,彰显于高考难点中的历史学科素养,不仅可以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体现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综合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围绕历史学科素养设计教学活动,突出高考历史难点,能够将培育历史学科素养全面渗透到教学活动中,确保高效达成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
        (二)注重基础性史料教学
        重视史料研究,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基础。详实的史料和教材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文化素养的基石。史料论证是指辨析所获得的史料,用可信的史料再现历史真相的态度和方法。知识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改进,为更高水平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培训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历史教科书是由许多专家学者编写和挑选的,比较规范,详细易懂,符合史实和科学规律。它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工具。教材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广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教科书中历史事件的时间跨度、空间广度、历史人物和相应的关系,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等方面,帮助他们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完成对历史事实的横向和纵向认知,并且要根据教材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梳理,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进而对历史学习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质。因此,我们可以说,注重史料的学习和解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培养历史学科素质的基础,是提高各项能力的前提。
        (三)利用综合思维加强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和实际社会有着密切联系,设计范围和内容广泛,一味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变为自身能力,并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然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更加关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使其可以站在多学科、多角度看待、分析并解决历史与社会问题,促进自身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形成更加健全人格。就历史与社会而言,可将历史看作古代、社会看作现代,学习历史与社会就是把古代和现代的知识整合到一起,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这一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得到了重视和肯定。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要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导向,在教学中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引入历史资料等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够在学习中将历史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高中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教师与学生学习特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内容相结合,全面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丽阁.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品位经典,2020(08):141-142.
[2]江美筋.新高考背景下立德树人与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结合[J].高考,2020(13):12.
[3]丛辉.高中历史新高考下历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华辞赋,2019(06):104.
[附记]本文是2020年阜阳市历史课题“基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K040)的部分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