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杜贵静
[导读] 课堂教学历来有两种教法,应试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学方式和素质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学方式。应试教育是满堂灌、注入式,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死板,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是启发引导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所以课堂氛围必须生动活泼,教学形式也要与之协调。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起来,思维才能活跃,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杜贵静    昆山爱丹特外国语学校  215316
【摘要】课堂教学历来有两种教法,应试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学方式和素质教育理念之下的教学方式。应试教育是满堂灌、注入式,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死板,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是启发引导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所以课堂氛围必须生动活泼,教学形式也要与之协调。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起来,思维才能活跃,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076-0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即要在教师科学有效的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学会学习,这样才是掌握了学习的本质内涵。如何让孩子喜欢数学,是数学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趣的情景会吸引学生,使学生主动走进数学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将学生的学习起点定的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宜学生发展的。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一、体验数学“生活”之味,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基于学生的心里发展特点,他们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容易产生研究的关注点,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践价值。要善于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素材,让孩子们感受到课堂数学是来自生活的,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1.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如:如在学习“体积单位”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同样的果汁倒入两个相同的杯子中,结果却是出现了一杯多、一杯少的怪现象。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让学生喝掉果汁,秘密揭晓,原来其中一个杯子中有一块冰糖占了杯子中一定的地方。
        孩子们喝出了体积的初步感念,更喝出了体积大小的空间感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2.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拿了一堆糖果,要分给孩子们,我对4个小朋友说:“请你们把8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然后就按这个标准分给全班小朋友。”4个小朋友听了,连说太少了。我接着说道:“那就这样来分吧,把80颗糖,平均分给40位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听了,小声说道:“还能再多些吗?”我故作思考,略显为难的说:“这样吧!把老师这里的800颗糖全拿去,分给全校的400个小朋友,这样够了吧!”
        小朋友拿到了糖,就开始算,一个人分几块呢?800÷400=2,每人才2颗,我再来算算刚刚老师的分法,80÷40=2,8÷4=2,每人都是分得2颗糖,到底怎么回事呢?这时候小朋友们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并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让学生经历了感悟、体验、猜想、观察、验证应用等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学会应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感受数学“错误”之趣,让“意外”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课堂上学生经常出错,错误提供给学生成长的契机。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是老师的义务,在排除一个个错误结论后,正确答案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智慧。教学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1.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


错误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能更好的避免错误。
        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准备了3根小棒,2厘米、4厘米、6厘米,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多数学生不假思索,直接说:“能”。
        我说:“真的能吗?请同学来试试吧!”
        我挑选了刚刚回答问题最响亮的同学上台,可他怎么也围不成,急的抓耳挠腮。
        下面的同学也很着急,说:“再往下按按就可以了!”我马上让这位同学上去帮他,两人合力,终于接上头了,可是仔细看,原来6厘米的小棒都弯了。
        同学们说:“这三条线段根本围不成三角形,2+4=6,6和6重合了,围不成三角形。”
        同学自己总结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围不成三角形”
        2.拨一拨,为学生释疑解惑《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老师有意制造一种“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学生的亮点和死角,变成教学中的亮点和广角。
        三、享受数学“探索”之乐,引导有效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是从旧知识发展起来的,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老师要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旧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按比分配”时,我说上周我们举行了篮球比赛,两队打成了平手,有12个奖品该如何分配呢?
        同学们都说应该“平均分”,我立即板书:12÷2=6(个)
        我说:“实际上,同学们说的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数量按1:1进行分配。”接着我问道:“谁能具体说说把12个奖品按1:1分给两个队的意义是什么吗?”
        同学们热烈地进行讨论后,并联想到了平均分与比的联系。
        我说:“两个队并列第一时我们可以把奖品按1:1分配,如果两个队分别第一、第二呢?还按1:1分配,同学们觉得行不行?”
        同学们都觉得不合理。
        我继续说:“那,同学们觉得按几比几分配比较合理呢?请同学们自己制定一个分配方案,并计算一下,12个奖品各的多少个?”
        从平均分这种特殊的按比分配到一般的按比分配,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按比分配的价值,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同学对新的知识将不再陌生。
        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一位好的老师,不但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适合自己所教授的孩子的学习方法,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适时的调整自己。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教学,教师一定要优化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都高效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并不能自动产生出成功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以后,还需要借助实践,进行检验,教师要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反思,通过反思理清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使学习为实践提供助力,使实践成为检验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马立平《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