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音准的培养途径 张倩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张倩
[导读] 现在,合唱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喜爱,这也使得合唱成为了各学校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为了校园文艺演出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在合唱中,音准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小学合唱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合唱时缺乏音准概念,音准水平较低。基于此,以下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音准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张倩    宜兴市实验小学  214200
【摘要】现在,合唱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喜爱,这也使得合唱成为了各学校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为了校园文艺演出中必不可少的节目。在合唱中,音准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却发现,在小学合唱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合唱时缺乏音准概念,音准水平较低。基于此,以下对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音准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音准的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14-02

        引言
        在小学课程改革背景下,音乐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刻不容缓。小学音乐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每个学校都开设了形式多样的音乐课,这对于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实现音乐课程改革目标奠定基础。合唱是小学音乐的重要一环,通过合唱教学能够活跃小学生的音乐思维,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改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错误看法。
        一、音准的概念和地位
        音准是指在固定音高存在的前提下,歌唱或演奏时在音高上的准确程度。在合唱教学中,音准训练是重要的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一个合唱团中,如果个别成员音准出现偏差,就会破坏合唱整体效果,影响合唱的和谐,导致整首合唱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均发生改变。只有每一个合唱团成员都能够保证自身音准到位,才能够做到歌曲融合统一,从而达到美妙的和声效果。所以,音准一直以来都是合唱训练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二、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
        (一)缺乏对合唱教学的正确认识,忽视对合唱歌曲的教学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合唱教学。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音乐教师对小学合唱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且因为合唱教学往往比单声部歌曲教授起来有难度,所以通常在小学阶段,教师只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音乐教学没有以“学生为主”,这并不利于对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是否认真积极地开展教学,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对合唱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效率产生了影响。小学组织的合唱中不仅对学生要求高,对教合唱的教师也提出了教学能力的要求。基于这种情况,由于音乐教学要求和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的限制,小学教师忽视了合唱教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对合唱知识内容的描述始终处于面向考试的教学阶段,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师资力量欠缺,合唱教学流于形式
        由于受到应试观念的束缚,很多学校对音乐教学的师资投入都不足,有的学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的热爱音乐的老师充当音乐教师,每次教学的时候都是手忙脚乱,有时候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导致音乐课堂十分尴尬。更别提组织合唱教学,现学现卖式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摸不着头脑,即使教师想方设法地引导小学生合唱,但是合唱效果依然无法提升。有的学校缺乏音乐设备、演奏设备和专门的合唱场地,小学生围着一台钢琴学习合唱,学习音乐知识完全靠观看课件,这样是无法提高音乐水平的。
        (三)训练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对合唱活动比较抵触
        将合唱课与其他的艺术课进行比较,在音乐素养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会更高。当在音乐课中教授合唱曲目时,很多音乐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一贯教学风格,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合唱训练方式,学生会因为教师枯燥无味且又耗时的训练而在心理上抵触合唱。


若是音乐教师在合唱活动中总是对同一段旋律进行训练,并持续很长时间,学生就不会再产生兴趣,从而不愿再专注于合唱活动,最终难以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进行合唱训练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三、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音准的培养途径
        (一)听觉训练
        好的音准离不开耳朵的聆听。小学生的听力尚处于成长发育期,因此,更要在平常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注意其听觉能力的培养。敏锐的听力是帮助学生学好音乐、演唱好曲目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合唱训练中,可以首先训练单音听力。例如,在学习新人音教材的学习曲目《小鸟,小鸟》时,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将此曲目用钢琴弹出,先给学生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而后选择一个小节,对学生进行单音的听力训练,让学生仅凭借听力说出弹奏的音符。而后,逐步让学生以单音的方式将整首曲目复述出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整首曲目的记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有助于学生音准的形成。此外,还可以在单音听力练习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进行和弦的听力练习。首先,教师可以用钢琴给出一个基础音,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同音八度、三度与六度等和弦进行练习。而在后续的合唱练习中,可以将此项内容进一步加大难度,先训练一个声部,然后再加入第二声部、第三声部,每个声部之间还要保持区别和空间,在锻炼学生的听力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感觉想象,掌握打开口形的正确方法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由于生活习惯和平时说话方式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歌唱当中张口太小,发音的位置太靠前,一遇到稍高一点的音,下颚就变得紧张,影响音准的表现。所以在学习歌唱之前得帮助学生打开口形,从他们熟悉并且喜欢的方式出发,寻找相似的感觉。比如,学生都喜欢吃棒冰或者冰激凌,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咬了一口棒冰,观察感受自己此刻的嘴型和状态是什么样的,“请你含着这块棒冰哼唱这句旋律”。很明显,含棒冰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放松下颚,打开口形。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方法,像“吃大苹果”,“嘴里放个竖鸡蛋”,“受到惊吓”等,然而这些方法的使用应时刻深入歌唱教学,持之以恒,才能形成习惯。
        (三)借助即兴创作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尊重孩子们的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即兴创作的机会,让学生进行才艺展示,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新能力。小学音乐唱游课教学有许多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的环节,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和开放教学原则,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即兴创作、即兴表演等,发掘学生的表演潜能,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如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对音乐的本能是从听觉开始的,若能选择典型的苏南音乐进行欣赏为切入点,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选择《紫竹调》《太湖美》等具有苏南民歌的长音行腔特点的歌曲,从歌曲演唱的咬字吐字、语气、速度、力度等方面给学生讲解分析;一些优秀的器乐作品拿来给学生欣赏也是再好不过的,例如小学苏教版音乐课本六年级上册典型的江南丝竹乐《欢乐歌》等,为学生铺垫了浓浓的地方音乐氛围,更好地辅助教学。
        结束语
        音乐具有实践性,需要体验,音准的训练同样需要体验,我认为除了听、看,可以让更多的感官参与其中,让抽象的音准训练和演唱技能的学习,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清晰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在歌唱中的音准能力,让他们的歌声感动我们的同时更能感动自己,真正享受音乐的美妙。
参考文献
[1]王芳.谈小学合唱教学中音准的训练[J].宁夏教育,2020(06):69-71.
[2]周洁.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开展策略[J].黄河之声,2020(07):137.
[3]解思敏.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几点体会[J].小学生(中旬刊),2020(04):63.
[4]马健.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音准的培养分析[J].明日风尚,2019(10):99.
[5]梁菊桂.试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音准的培养[J].新课程(综合版),2018(06):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