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周丹
[导读]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深刻审视诗歌本身丰富的意象,挖掘其丰富的底蕴,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和思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味节奏美、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气质,启发学生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其更全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质。

周丹     四川省什邡中学  四川  德阳  618400
【摘要】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深刻审视诗歌本身丰富的意象,挖掘其丰富的底蕴,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和思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味节奏美、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气质,启发学生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其更全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情调;诗眼;想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25-01

        作为语文教师,要适时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探索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路径,即:以“读”为导,在诗歌情调中感受韵律美;以“品”为法,在诗歌诗眼中感受情感美;以“思”为镜,在诗歌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一、在诗歌诵读中感受韵律美
        诗歌是富有语言美度与思想深度的经典作品,其本身具有语言美、音律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是可供学生诵读的经典范本。同时,对诗歌作品的多层次、多元化诵读,将引导学生从文字感知、画面感知与意境感知中获取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及认同。因此,教师要将“读”字作为叩开诗歌情感世界的第一把密匙,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不断感知、深化体验、加深领悟,读出诗歌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读出诗歌的诗情画意。
        一是“读”要有多元形式。如范读、默读、分读、诵读。唯有多元形式的诵读,才能让学生切实从变化中感知诗歌的美。这种美在初期主要是韵律层面的审美感知。当然,教师在学生诵读之前必须设置好诵读任务,以引导其选择正确的诵读方式。二是“读”要有多元技巧。诵读本身是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与思维体会作者情感脉络的基本方法。教师要认识到“读”对于体会语言文字深层内涵、感知诗歌深层情感的作用,尤其要将适合学生诵读的辅助方法传授给他们,让其在熟练的诵读技巧中走进文本、走近诗人和时代、理解诗人情感。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文气,更要让其在齐读、听读或品读等不同的诵读方式中,准确把握音色、语调、停顿、重音以及节奏变化,让学生知道哪里情感最甚、宜用扬调,哪里发人深省、宜用停顿或减缓语速,哪里情感丰富、宜用重音并变化节奏,进而在诗歌的音韵美、旋律美和节奏美中逐步掌握诵读技巧,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二、在诗歌诗眼中感受情感美
        诗眼是凝聚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或是全诗主题的点睛之处。诗眼可以是含蕴丰富意义的字词,也可以是闪耀诗人构思光芒、传递诗人思想观点与内涵主旨的诗句。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十分讲究炼字,甚至能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让整首诗熠熠生辉,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且不说红杏之芳姿,且不说春日之暖阳,单一“闹”字就把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出来了,“闹”中所含意义之丰富呈现无遗,读者眼中似有春日七彩之绚烂,耳边似有春日花开之声、蝶闹鸟鸣之声,连所嗅空气都异常清新怡人。再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一“云”一“月”本为静物,但一个“弄”字将二者连缀起来,既有云游的动感,又有月来的优雅,一个拟人、一处诗眼,让全句诗意盎然、颇具情趣。



        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清晰的认识,更要对诗人所创诗意、诗眼有清晰的把握。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敲、去理解,让其能够通过语言的积淀深入探究、细心品味、反复斟酌,在有趣且有欲望的学习状态中把握诗歌的内在意蕴,体悟诗情诗意。教师要让学生对能够表现诗眼的词汇用心品味、仔细揣摩,不断培养其深入文本、咀嚼文本、鉴赏文本、消化文本的能力,培养其学习诗歌时主动通过诗眼透视整首诗的习惯,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诗歌鉴赏的技巧与诗歌的思想主题。
        三、在诗歌想象中感受意境美
        高中语文诗歌的鉴赏就是对诗人视角的把握、诗人经历的追溯、诗人情感的把握及诗人志趣的领悟,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意境中品读与挖掘。高中语文课本中,诗歌选用不同的意象表达不同的含义,如常以“月亮”表达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像“月是故乡明”;以“杨柳”喻指亲友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意,像“杨柳岸,晓风残月”;“梧桐”常被染上凄苦、悲凉、悱恻的情感色彩,像“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长亭”常表示送别驻足之所,隐喻诗人的离愁别绪,像“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红叶、红豆”常被看作情人之间情感与相思的象征,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等。此外,如相思的“酒”、冷漠的“风”等都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意象,诗人们也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丰富的意境。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必然要让学生捕捉这些意象并连缀起来,也只有学生之“思”——充分想象与联想,意象才能在其脑海中变成富有诗人情感意图的深远意境,实现诗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语。如柳永《雨霖铃》一词中,作者以大量的饱含情感的意象入诗,让整首词成为其心理状态与思想走向的承载,凡读这首词者,无不深感缠绵悱侧、凄婉动人。上阕首先选用了几个极为常见的景物,加以语言修辞,唤作“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物象融合,开篇即奠定了凄清、感伤的感情基调,作者的忧愁与孤寂从字词之间散逸出来,如烟雨绵绵,如思绪缠缠,意境天成。下阕作者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处用一条凄婉的情感线将“酒”“杨柳”“晓风”“残月”等易染愁绪的意象组合成牵人心肠的意境,写尽了心中的离愁别绪。此时,教师应以意象为点,引导学生通过延展的思考与想象,让其在主动感知中进入情感跳跃的意境中,让其亦品亦思,在诗歌艺术的魅力中获得美的陶冶。
        四、结语
        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诗歌欣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审美趣味和文化素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朗诵作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第一步,引导学生在斟酌诗眼、炼字品析中深入,在捕捉意象、大胆想象和联想中升华,进而准确解读诗歌意境,高效完成诗歌鉴赏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笃定做好引导者和激励者,适应学生的学习动态,给予更及时的赏识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嘉蕾.高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2]王宏.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漫谈[J].成才之路,2020,(21):101-102.
[3]吴艳梅.诵读 切入 联想——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6):59-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