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与分析 张岗松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张岗松
[导读] 分层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将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或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将分层教学法与班级授课制充分结合,能够有效发挥班级授课制下教学的高效性,也能通过分层的方式关注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保证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在分层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时,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本身

张岗松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张黄镇鸡冠小学  535319
【摘要】分层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将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或留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将分层教学法与班级授课制充分结合,能够有效发挥班级授课制下教学的高效性,也能通过分层的方式关注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保证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在分层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时,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本身。基于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70-01

        引言
        分层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由于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能够使每名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有所收获。分层教学法特有的优势,使其成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普遍关注。
        一、创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体验
        核心素养注重的是创新,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一课的过程中,老师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在微课中设计一些虚拟的观察对象,全面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对方位探究的兴趣;第二,引出小故事《米老鼠历险记》,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明白北极星可为方向辨别提供依据,并结合当前学到的知识,为米老鼠选择正确的路线,以此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第三,以扩展训练促使学生参与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操场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说出每个方向都有什么东西,此阶段老师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促使班级学生均得到发展。
        二、数学问题合理分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据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进行调整,整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分层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方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分别做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提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区别?”“如何由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进行平移得出长方形,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是沿着高平移呢?”在通过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中,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教师为了巩固知识,提出问题:有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底是4米,高是3米,另一个底是6米,高是多少米?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能将面积公式灵活运用,很快学生算出高是2米。上述案例,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课程,并将问题由浅到深逐层深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找到知识的根源,并能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
        由于认知能力、知识储备、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无法避免,要求教师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经过全面分析后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需要注意的是,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平等原则,不过分重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不能忽视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给予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机会。同时,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支持,必须适时、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之后,教师要根据该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知识的实际内容与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所提出的要求,还要充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完成该目标的过程中增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在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将二者充分结合。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整体难度较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部分比较复杂、相对难理解的内容。在教学相对简单的知识时,教师要将班级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全掌握比较简单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比较难的知识时,考虑到教学效率与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则要留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五、根据接受能力对练习题进行分层
        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少、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记忆力作为前提条件,对学生开展已学知识的巩固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精心编制不同类型、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题。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这节课时,对于接受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在课后完成综合性的习题;对于基础弱、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绘制一些相对简单的扇形统计图。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在提高核心素养指导下,加大分层教学力度,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轻松的教学氛围,灵动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佳.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156.
[2]米英.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19(11):82.
[3]李小中.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尝试研究[J].新智慧,2019(32):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