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田兴国
[导读]

田兴国   四川省泸定县泸定桥小学  6261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68-02

        一、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学习中解决应用问题是大部分学生比较头疼的问题,而应用问题的学习又是数学学习的核心部分,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始终。审题是解决应用问题的开始,也是解决应用问题的关键;审题是做好数学题的基础和先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审题是合理、有效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正确答题的根本保证。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审题错误原因分析
        要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审题的能力,首先让我们来分析学生审题时的错误原因。审题有误的原因可归纳为两类:
        (一)、审题时态度不端正
        1、过分自信,轻视审题。
        如:看错数字、抄错数、看穿了行等等。
        2、过分自卑,畏惧审题。小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变得紧张起来,从而丧失信心。
        3、过分浮躁,应付审题。具有这种表现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业不良者,他们厌倦学习,玩心很重,因此在审题时,急于求成,消极应付,不管审题的正确与否。
        (二)、审题时能力不足
        1、思维定势,不能全面审题。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在审题过程中,便会产生思维的定势,使审题有误。
        2、思维受阻,不能深入审题。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里,有些条件往往不是非常明显,而是以隐藏的形式存在,学生如果不能从题目中分析出隐藏条件,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阻碍,解题的思路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
        审题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即了解、熟悉和把握问题,弄清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取正确的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目的。
        审题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指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观察,了解题目里的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帮助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各种主观条件的总和。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 、理解 、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 ,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三、培养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 
        针对以上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审题时出现的两类错误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要端正孩子们的学习态度,解决自控能力弱的困难;教给孩子们有效的审题方法,丰富孩子们的知识、经验,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审题能力。
        (一)、态度上端正
        1、明确目的
        一个人的行为目的越明确,那么做事的态度就越端正。因而,明确学习目的,是学好数学的内部动力。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儿童的学习目的性教育。  数学实际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很多内容是以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用性,增强儿童对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端正学习态度。
        2、磨炼意志
        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也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而逐步实现。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一定的疑难情景,磨炼学生的意志。当然。疑难情景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适度,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果子”。如果情景过难,学生经常受到挫折,则容易使意志衰退。如果情景过易,则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自控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在亲历的意志行为中,如难题的解答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的成功感,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锻炼自身的自控力。
        3、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能力比较强的人,经过动用自我暗示和自制式的刺激,即用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知觉,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状态,产生某种刺激的过程,这种自我刺激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他会通知人,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影响并支配人的行为。  学生在解决问题审题时,有时会受到种种诱惑和干扰,容易出现半途而废,浅尝辄止的现象,每当学生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每当他想放弃时,不妨让孩子,告诉自己三句话:“我能行”,“ 我很坚强”,“ 我一定能成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力。自我激励是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的法宝。
        (二)方法上有效
        1、动口读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遏制不好的毛病,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读通。
        (1)、解决音义,读通。小学生识字量少,老师要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2)、是认真仔细,读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手指读、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抓住关键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使其参与认知活动。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让学生圈出重点字“比、多”,判断哪个多、哪个少,到底是求较大的数,还是求较小的数。只有学生在审题中抓住关键,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3 、注重复述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复述题意,再让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题意,并利用再造想象,把题目内容鲜明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4、利用动态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直观教学或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比较分析,为学生提供准确、丰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维有“据”可依。                               (1)、“摆”。根据算式摆学具,再根据摆的学具说算式。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先要求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理解“同样多”、“谁和谁比”、“多”、“少”等概念,从而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用减法计算。
        (2)、“画”。示意图或线段图有半具体、半抽象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解题时理清关系、明晰思路,把难以接受的知识化难为易,是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辅助工具。
        5、对比推敲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思维得到锻炼,以此来帮助学生辨别真伪,正确认识题目的本质,把握题目关键,引导学生在一团迷雾中理出主线,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