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威胁对理工类、艺体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李任远
[导读] 培育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意识对实现公民政治社会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意义显著。但从现实来看,存在认为理工类、艺体类学生政治参与能力与意识较文史类学生差的现象,这样的负面印象可能会让理工类、艺体类学生由于担心自己会印证这种印象而产生一定威胁感并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及未来政治实践的有序健康发展。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试探讨这种刻板印象威胁及其对理工类、艺

李任远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培育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意识对实现公民政治社会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意义显著。但从现实来看,存在认为理工类、艺体类学生政治参与能力与意识较文史类学生差的现象,这样的负面印象可能会让理工类、艺体类学生由于担心自己会印证这种印象而产生一定威胁感并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及未来政治实践的有序健康发展。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试探讨这种刻板印象威胁及其对理工类、艺体类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关键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大学生政治参与;理工类学生;艺体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200-03

        我国历来重视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也不断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政治参与提高到“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的新高度,十九大报告也明确强调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可见在我国民主化进程中,体现人民意志的有序政治参与能够保障人民权益、激发创造活力,具有战略意义。
        大学生作为新兴的、未来的重要政治力量,其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水平不容忽视。本文拟从刻板印象威胁的视角出发,关注理工类、艺体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否会受到消极刻板印象的影响,为推进各学科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平衡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一、问题缘起及相关概念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前期走访调查发现,文史类学生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对政治的关注度和知识储备较为明显地高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戴建波等人于2013年开始的“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证研究中也发现学科因素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度 ,文史类学生相对来说获得了较多政治知识,对重大政治事件的关注度较高,更愿意通过民主投票等形式进行政治参与。
        基于这样的现状,本研究认为社会大众对理工类、艺体类群体的政治参与存在一定负面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多停留于反映整个群体,往往忽视个体差异(如一些理工类、艺体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高能力强)而以偏概全。从教育背景和社会文化来看,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教育体制重视对文史类学生的政治教育与考查, 而对理工类、艺体类学生的要求较低,长期以来社会也形成了“文理有别”“文以治国、理以强国、艺以怡情、体以强身”等认识,无疑加深了这种刻板印象。
        分析考虑后,本研究提出两个问题:在当前的教育社会环境中,理工类、艺体类群体在政治参与上是否被忽视、边缘化、甚至“污名化”,大众是否会主观认为其政治参与意识、能力差?在这样的负面刻板印象被激活的情境中,是否会对理工类、艺体类学生产生威胁感并影响其政治参与?基于这两个问题,提出两个假设,即这一消极刻板印象存在,且在情境中会对理工类、艺体类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二)、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心理学长期关注的现象,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发展,刻板印象被定义为一种人们对某个群体属性既定的认知图示、结构或表征。学界在关注刻板印象及认知过程的同时,也逐渐重视研究其影响,尤其是更为广泛存在的消极影响。Aronson和Steele在1995年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学习成绩存在种族差异的主因之一是情境、环境因素 ,激活黑人有关智力的消极刻板印象会降低其在GRF测试中的成绩,并提出了“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这一概念。
        刻板印象威胁是一种心理上的情境威胁,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所属群体存在的消极刻板印象时,由于担心自己会印证这种印象而产生威胁感和消极影响。这种威胁感在多领域的研究中被证实:在刻板印象激活时女生的数学成绩更差,而男生则不受影响(Spencer, Steele, & Quinn, 1999) ;Goff等学者在2008年的研究中发现刻板印象威胁会对种族疏远产生重要影响 ;老年司机、员工在工作中也会受到老年刻板印象威胁的消极影响,记忆测试会更差(潘文静等,2018) 。刻板印象的存在较为普遍,在某一特定领域由于知识、认知或预期等方面相对弱势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个人便可能会受到情境的、心理的刻板印象威胁。
        (三)、理工类、艺体类学生
        本研究中“理工类”和“艺体类”学生是区别于“文史类”学生而言的。理工类包含了理学和工学,大学专业包含数学类、物理化学类、工程类、生物科学类、天文地理类等理工类专业,艺体类学生包括艺术生和体育生,体育生能报考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等体育类专业,艺术生则主要报考艺术类,包括艺术理论、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播音编导等类型。
        在研究前期访谈中发现,基于当前的教育文化背景,人们对理工类、艺体类学生存在一些看法,比如认为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而人文素养不足,较为理性却不够灵活;体育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文化水平不高;艺术生学习不主动,追求个性享受等,而对于政治参与的能力及意识,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不及文史类学生。
        二、调查实验和结果
        (一)、研究一:关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政治参与的刻板印象
        1、研究方法及过程
        调查开始前先通过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选择了一定程度能反映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能力的4个词汇编制问卷,包括政治关注度、政治参与积极性、政治组织能力和政治洞察力。通过Likert量表设置5级量表(“1”代表非常差,“5”代表非常好),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等进行1到5的评分,分别评定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学生在上述4个方面是否擅长。
        本问卷主要采用问卷星在网络发放,首页问卷说明中说明了研究涉及的“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的基本概念以便被试在填写问卷时能清楚区别。剔除问卷填写时间少于20秒等无效问卷后,共剩余19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约为93%,其中以本科生(84.4%)、共青团员(78.9%)为主,平均年龄约为20.4岁(SD=1.77)。运用SPSS软件分析问卷的信度,Cronbach α信度系数0.815,数据信度质量较高,四个分析项的CITC值均大于0.4,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2、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主要使用SPSS、Access、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分析统计结果后,发现在政治关注度、政治参与积极性、政治组织能力和政治洞察力上,文史类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
        在“政治关注度”的评分中,文史类学生得分(M=3.81,SD=0.92)与理工类学生得分(M=3.23,SD=1.01)存在显著差异(F=4.45,P=0.04<0.05),与艺体类学生(M=3.04,SD=1.23)也差异明显(F=6.31,P=0.015<0.05)。从“政治参与积极性”得分看,文史类学生得分(M=3.77,SD=0.85)与理工类学生得分(M=3.12,SD=0.97)存在显著差异(F=6.42,P=0.014<0.05),而与艺体类学生得分(M=2.96,SD=0.98)之间差异非常显著(F=9.73,P=0.003<0.01)。在“政治组织能力”词汇评分中,文史类学生得分(M=3.73,SD=1.02)与理工类学生得分(M=3.31,SD=1.13)不存在显著的差异(F=1.92,P=0.172>0.05),差别无显著意义,与艺体类学生得分(M=2.88,SD=1.21)之间却差异显著(F=7.08,P=0.0104<0.01)。


在“政治洞察力”的得分中,文史类学生得分(M=3.77,SD=0.97)与理工类学生得分(M=2.92,SD=1.21)、艺体类学生得分(M=2.65,SD=1.33)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分别为7.45、11.47,P分别为0.0087、0.0013均小于0.01)。如图一所示,文史类学生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在得分上存在差异,大众对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的政治参与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
        (二)、研究二:刻板印象威胁对理工类、艺体类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1、研究方法和过程
        发放问卷时,通过设置配额来控制各专业人数,最终收集到50位文史类、50位理工类、50位艺体类学生共150名学生的数据(达到各专业所需的人数后,此专业填写问卷为无效答卷),平均年龄为20.6岁(SD=1.96)。
        采用3(被试类型:文史类、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2(刻板印象启动,中性启动)的实验设计。自变量为专业及情境,专业有文史类、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三个水平,情境分为刻板印象启动和中性启动两个情境,随机让不同专业的50名被试进入两个情境(即实验组25人、对照组25人),因变量是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问卷内容参考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 CGSS) ,包含10道题,涉及对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的认可度、对政治参与效能感的期望、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作用的认识、是否关注当前重大政治事件、是否有能力和知识评论政治事件、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按照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的强弱量化,每题最高分十分,总分为一百分。
        刻板印象威胁启动和中性启动的文本均是为了提高被试可信度而虚构的内容,仅有启动刻板印象威胁或中性情境的作用。刻板印象威胁启动材料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泛、真实和管用的民主,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而有序政治参与离不开提高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孙宇等学者在2010.12-2011.1对北大2009级、2010级文史类、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进行系统调查,通过测试发现理工类、艺体类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意识很明显地弱于文史类学生”,而中性启动材料则相反,即“通过测试发现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意识与文史类学生并无显著差距”,并将关键词句加粗,以增强刻板印象威胁情境的启动。另外参考“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在问卷前设置了一个简单的焦虑测试以确保被试在安静、正常情况下完成调查。
        2、研究结果与分析
        使用SPSS、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检验(F检验)等分析之后,发现情境及专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有一定的交互影响作用。从整体得分来看,得分介于60到100之间(M=79.9,SD=9.22)。文史类学生的刻板印象威胁启动组得分(M=85.8,SD=6.58)与中性启动组得分(M=86.2,SD=7.25)之间无显著差异(F=0.04,P=0.84>0.05),仅有微小提高。而理工类学生在实验组(M=80.8,SD=8.68)和对照组(M=74.2,SD=7.57)的得分差异却非常显著(F=8.53,P=0.005<0.01)。从艺体类学生得分来看,刻板印象威胁启动组(M=78.8,SD=8.5)与中性启动组(M=73.8,SD=7.91)之间也差异显著(F=4.81,P=0.03<0.05)(显著下降),如图2所示。
        从图3中可以发现就政治参与的意识能力而言,文史类学生受刻板印象情境的威胁较小,而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则一定程度会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同时,还能看到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文史类、理工类与艺体类的差异均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刻板印象威胁启动后的专业差异加大(中性启动组:文史类、理工类得分相比F=5.05、与艺体类相比F=10.14,刻板印象威胁组:文史类、理工类得分相比F=31.4、与艺体类相比F=32.1)。
        由于刻板印象威胁的情境很可能会影响被试心情,因此在调查结束后,问卷结尾标明“本问卷中的情境属于研究需要,均为虚构,如有冒犯深表歉意”,以消除被试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到的负面刻板印象威胁。
        三、总结与分析
        研究所得结论与假设基本一致,从研究一的数据看,文史类、理工类学生除在“政治组织能力”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外,文史类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在其他方面上的得分均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文史类学生得分普遍高于理工类、艺体类学生,这表明社会大众较为主观地认为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能力较差,存在消极的刻板印象。因此在研究二中重点关注了负面刻板印象威胁情境被激活后对不同专业政治参与意识及能力的影响,可较为明显地发现在激活对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负面刻板印象的情境中,其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显著下降,而文史类学生则差别不大,再次印证了消极刻板印象威胁对个体产生的负面影响。
        由于在威胁、中性启动组中,文史类学生得分均高于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因此刻板印象威胁无法解释在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专业差异,但可以认为消极的刻板印象威胁会进一步扩大这一差距。另外,本研究中文史类学生应当属于积极刻板印象群体,但从数据看其促进作用较不明显,说明刻板印象威胁与促进作用的强弱有所区别。
        由于研究条件和疫情防控等限制,本研究也存在着不足,问卷主要通过网络发放,没能进行线下安静环境的实验,可能会受到除刻板印象威胁情境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被试来自于天津、上海、北京、四川、云南等多省份,是否会受到地域或自身条件影响仍需研究。而就刻板印象威胁研究本身而言学界也存在着质疑,Pennington等人在研究评述中认为,通过导入语就以“上帝视角”主观认为被试已经启动了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不够严谨 ,可能被质疑研究结果只存在于实验室,对于这样的质疑仍需改进。
        本次探索性调查研究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弥合文史类、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在政治参与上的专业鸿沟,对推动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持续均衡发展、公民政治社会化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加强教育引导,减少消极刻板印象威胁对理工类、艺体类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不良影响,避免理工类与艺体类学生对政治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并鼓励自我肯定,培养政治兴趣,逐步提高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7年12月10日,第12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页。
3戴建波:《“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证研究——基于湖北七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16年7月10日,第104-109页。
4Steele, C. M., & Aronson, J. (1995). Stereotype threat and the intellectual test performance of African-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797–811.
4 Spencer, S. J., Steele, C. M., & Quinn, D. M. (1999).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 4–28.
5 Goff, P. A., Steele, C. M., & Davies, P. G. (2008). The space between us: Stereotype threat and distance in interracial contex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1): 91–107.转引自管健,柴民权:6《刻板印象威胁:新议题与新争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月15日,第1842-1850页。
潘文静,温芳芳,佐斌:《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及其研究操纵》[J],《心理科学进展》,2018年7月30日,第1670-1679页。
7《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问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7年5月。
8 Pennington, C. R., Heim, D., Levy, A. R., & Larkin, D. T. (2016). Twenty Years of Stereotype Threat Research: A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Mediators. Plos One, 11(1), 25. doi: 10.1371/journal.pone.0146487. 转引自曾宇翔:《权力刻板印象威胁对大学生创造力表现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李任远(2000-),男,汉族,云南曲靖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在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