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2期   作者:晚美凤
[导读] 新时代,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背景下,德育成为了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德育思想是一种需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学生人格思想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德育教育重点在于学生自身德育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的教育为起点,全面发展学生综合文化素质。

晚美凤    云南省腾冲市益群中学  679100
【摘要】新时代,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背景下,德育成为了推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德育思想是一种需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学生人格思想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德育教育重点在于学生自身德育的发展,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的教育为起点,全面发展学生综合文化素质。
【关键词】德育;高中历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3-182-01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人格、人性的养育,其中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尤为重要。2018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写给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学是一门深邃而古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性、人格教育素材,历史学科的德育目标在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显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古今中外史籍浩如烟海,仅就中国历史而言,历代才俊以卓越的英姿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风貌,树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历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育人资源的作用。这就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应当强化德育教学,提升德育能力,挖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资源,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一、在历史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当下,中学历史教学仍然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不少中学历史教学的客观效果却显得不尽如人意,以灌输现成的、过时的历史知识为主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显然并不能受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青睐。本应在开启学生思辨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方面大有可为的历史教学,变成了单纯的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显然有悖于历史教学的初衷。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期,上好各类德育课程无疑是塑造青少年“三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由于历史学科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做到在历史教学中精心设计,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实现德育功能,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得出,德育是新时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要让每一堂历史课都立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养,立足于立德树人。
        二、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策略
        (一)结合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锻造成的一种优秀文化传统,历史课程显然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最为生动的教材,通过对于历史的深入学习, 真正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切之爱。



        中华文明几千年不曾间断,处处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素材。通过学习四大发明、汉唐盛世、大运河、都江堰、丝绸之路、《甘石星经》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通过学习不平等条约签订、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可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通过学习14年抗战、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两弹一星”、神舟飞天、成功举办奥运会等,可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具体史实中的爱国主义内容,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才可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懂得爱国主义就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的才能,方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道理。
        (二)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明辨是非教育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史实中既有出于正义、保家卫国的杰出历史人物,也有背信弃义、为后世民众所唾弃的民族败类。对此,历史课应该充分利用英勇历史人物的凛然大义、坚贞不屈,来引领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通过励志人物司马迁等人的事迹,帮助学生们建立不轻易放弃的抗争意志;通过奸佞权臣秦桧等人的奸诈卖国换取名利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美丑观念;通过学习李时珍等人不畏艰险的治学理念,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行事风格;通过学习历史中的普通民众为生活而坚忍负重,帮助学生体会曾经的民生艰苦,学会珍惜伟大时代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
        (三)结合历史教学进行人格素养教育
        名言警句,可以明事理。学习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可以让学生从中体味丰富的处世哲理。道德素养的范围广泛,谦虚谨慎、勤奋上进、克己奉公、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德育素材,均可以在历史教学中找到鲜活事例。比如,在讲到孔子等谦逊好学时,应该让学生体会“不耻下问”之意;在讲到欧阳修等分秒必争、勤于学问时,应该让学生体会“马上、枕上、厕上”之意;在讲到商鞅等开拓进取、勇于变法时,应该让学生体会“治世之道,不法古”之精神;在讲到霍去病等保家卫国时,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迈;在讲到司马迁的隐忍时,应该让学生体会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气概;在讲到袁隆平等为科学而探索时,应该让学生体会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总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 充分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利用这些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化,进而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思想品德教育是新时代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要让每一堂历史课都立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养,立足于立德树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特有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润物无声地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通过对历史隐性价值元素的挖掘,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理念。
参考文献:
[1]孙晓东,崔丽萍,孙晓虹.高中历史课程有趣高效德育渗透实施方法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9(02).
[2]邓子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实施策略分析[J].中国教师,2018(18).
[3]王彦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析[J].知识文库,2020(13)
[4]李雪梅.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索[J].侨园,2019(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