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课程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涂丽君
[导读]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当前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涂丽君
        浙江省温州瑞安市罗山幼儿园
        摘  要:“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当前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风俗画、工艺品,歌谣、诗词诗经等相关文化作品,同时延伸出多种多样的节气活动以及隐俗饮食习惯等,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幼儿园课程中,引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同时能够构建传统文化教学课程,促进幼儿文化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园;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课程教学
        幼儿园是启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素养与学习能力,开发幼儿思维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园阶段,渗透“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增加幼儿的文化底蕴。二十四节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等息息相关,并且是古代先贤总结出来的节气规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与人文色彩。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开展二十四节气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综合素养。
1.创建教育教学环境,渲染“二十四节气还”传统文化
1.1利用有声环境感受二十四节气
        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教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创建合理的教学环境,便于调整改善教学内容。要设计幼儿园的教室及装饰等相关设备,激发幼儿产生认知共鸣,使这些设备都成长培养成为幼儿的学习资源,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育。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晨间、午休、放学后等相关时间,采取多媒体设备播放二十四节气歌,如“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同时,可以利用这一时间、这些环境,引导幼儿掌握雨水惊蛰的相关节气的变化,以及所代表的现象特征等,增强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特征的记忆。
1.2构建外在环境,刺激幼儿感官
        幼儿园的外在环境将对幼儿教学发挥着细雨润物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在遵循幼儿身心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外在环境这一资源,创建二十四节气教学文化范围。例如,在幼儿园的走廊、黑板墙等基础设施上,宣传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的美术画作,引导幼儿利用简洁的文字或美术作品等表达二十四节气景色与气象变化。
2.结合文学作品,传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2.1发挥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幼儿的童年与故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幼儿在欣赏故事过程中便会领悟故事中所表达的道理,受到一定的启示,利用故事可以培养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将真善美的种子根植于幼儿的心中,深根发芽。所以教师、家长都应该牢牢把握幼儿教育这一阶段,合理利用民间故事,增强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与了解,并加强教育。

例如,可以为孩子讲解《立冬之传说》、《冬至吃饺子》、《惊蛰的来历》等相关故事,将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与形成过程,涉及到的民俗文化以及饮食习惯等讲解给幼儿听,并激发幼儿的想象,拓展幼儿思维空间,引导幼儿抒发自己的情感。在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2利用是词歌赋的教育功能
        很少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河的诗篇典籍,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我国璀璨的艺术瑰宝,老少童叟都可以吟诵几句。因此有许多名家大师创作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古试词,流传至今,能够引导幼儿朗朗上口,在节奏感极强的韵律下,感悟二十四节气相关诗文的特征,并充实孩子的文学积累,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中写到立春节气:“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关于雨水的描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通过这些古典诗词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怀,同时感受音乐优美,节奏轻快的文辞,引导幼儿体会节气的风俗。
3.举办艺术文化活动,致敬24节气传统文化。
        首先,开展音乐活动,激发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喜欢,音乐通常是愉悦、轻松的氛围,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是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音乐本身就有一种魅力,能够引导幼儿在自唱自演中,发展自我能力,促进个性提升,所以幼师可以利用音乐活动宣传二十四节气。例如,引导幼儿共同歌唱二十四节气歌,通过表演来记忆农历节气的节奏。其次,开展美工活动,拓展幼儿的想象创造力。幼儿美术作为一种启发幼儿发散思维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进行交流互动,并记录自己的灵感,创作出表达自我情感的作品。所以在传承二十四节气时,教师就是可以利用美术活动融入二十四节气知识,让幼儿创作节气相关的作品,如利用水墨画画出芒种时节的农耕气象,或者画出立冬吃饺子的家庭影像,增强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了解。最后,幼师可以引导幼儿亲自到大自然中,感受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与活动。例如,在立春时节,大多数农村都会进行春播耕种,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看一些送春牛、放风筝的活动,感受立春的朝气与生机,传承体验传统文化。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前行的重要精神财富,有效传承我国华夏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国家软实力。二十四节气中,蕴藏着我国深厚的文化习俗,并且凝聚着历代先人的智慧结晶与心血,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教学时,教师应该秉承着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指引,在节气的变化中与孩子一同领会不同节气的变化,并学习相关的知识与题材,使幼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下,不断成长,润泽心灵,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丹.“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实践[J].教育探究,2020,15(03):21-24.
[2]唐磊. 品味传统文化经典  践行民族智慧结晶——乡村学校“二十四节气”传统教育的实践探索[A].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十六期“成陶开讲”暨首届“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中青年教师报告会论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0:3.
[3]曾培.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方式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5):152-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