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儿童问题情境的幼儿园种植活动初探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梁丽清
[导读] 种植活动是幼儿与植物、泥土、水以及各类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幼儿加深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与泥土
        梁丽清
        新昌县南明幼儿园  浙江省绍兴市  312500
        摘 要:种植活动是幼儿与植物、泥土、水以及各类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幼儿加深对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与泥土、阳光、空气、水等因素相互关系的认识过程。[][]在种植活动中通过老师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引导儿童主动提问,珍视儿童问题价值,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在制定种植计划、发现问题,观察记录,协商解决中孩子们获得能力上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幼儿  种植活动  问题导向   预设与生成  
        张雪门先生认为:“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种植活动中,孩子从猜想、种植、观察、守护到形成一本种植日记,从中他们逐渐学会了用简单的语言以及图画记录来描述,从而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记录的良好习惯。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我真切的感受到幼儿园的种植活动蕴含着促进儿童成长的万千智慧。
        一、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种植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产生很多疑问,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要审视孩子问题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
        1.珍视问题价值,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1)问题就是兴趣:
        案例回放:种子大猜想?开学的第一天,作为新学期礼物,园长妈妈进行了“幸福的种子”大派送。孩子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种子问:“这个种子会长出什么呢?”小宝赶紧凑了过来说:“我知道,一定是苹果树的种子吧?”“不对不对,我觉得是花的种子,苹果的种子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吃苹果的时候中间就是它的籽。”“会不会是青菜的种子啊?”“不对不对,青菜的种子很小,我看见过我奶奶种过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
        结合绘本《子儿,吐吐》来解密,让孩子自己在观察对比中寻找答案!
        我拿出放在图书角的绘本《子儿吐吐》说:“当我们不确定的时候可以拿一粒种子回家去问问爸爸妈妈,其实书中也可以寻找到答案。等你们找到答案了就来告诉我。”第二天,坤坤神气地说,“我看到过生活中的凤仙花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妈妈经常采那个花的叶子,捣碎泡脚,梁老师,这应该就是凤仙花的种子吧?”当我竖起大拇指小朋友们都把掌声送给了坤坤。
        (2)问题就是经验:
         种子可以种在什么地方?孩子们捧着“种子宝宝”说:“我要给我的种子宝宝安置一个温馨的家园,我要把它种在宽敞的花盆里。“我要把它种在自己家的苗圃里”“我要种在我爷爷的地里”太好啦,太好啦,孩子们都鼓起了掌。
        (3)问题就是思路:
        案例回放:遇见“小蜗牛”,问题大爆炸
        观察记录:孩子们拿好小锄头、丝瓜种子来到了种植架前,在一楼的种植区播撒下“丝瓜”种子。一个个探头探脑的,他们发现了什么?。淑涵说:“梁老师,是一只迷你小蜗牛耶,在松土之前,我们得把它拿开,不然会受伤吧”“那把它拿到别的种植框里先放着,等我们种下去了,再放回去?”可最后大家还是决定要把蜗牛带回教室,说要一起照顾小蜗牛。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关于蜗牛的大讨论接踵而来:
(1)蜗牛有牙齿吗?
(2)蜗牛有脚吗?没脚怎么走路的?
(3)蜗牛为什么可以吸在任何地方?
(4)蜗牛的粘液怎么产生的?蜗牛爬行后为什么要留下粘液呢?
(5)蜗牛有个重壳所以走不快吗?……
        驱动性问题1出现:有的孩子发现这蜗牛怎么老喜欢吸附在塑料盒的最上层?是不是蜗牛就爱爬高呢?这一发现引发了孩子们的实验。
        孩子们的发现:

        1.蜗牛爱爬高:孩子们成立“蜗牛爬行项目组”,他们自己选了四组做比较,第一组自制房子,第二组树枝,第三组长方体纸板箱。第四组:加薄膜的水杯。每组分别给它们放上2只蜗牛,
        小蜗牛沿着小房子往上爬,沿着树枝蜿蜒爬,沿着纸板向上爬,沿着水杯,偶尔有点弯弯扭扭,孩子们观察了好几天,每天都是这样。
        驱动性问题2出现:一开始孩子拿来的时候把它装在塑料盒子里,里面放了片菜叶,去看的时候总发现它们躲在壳里,没过几天竟然全死了。有些蜗牛好像没力气了,啶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孩子们想尽各种办法,用小棒子戳它,大声催赶它,可他还是一动不动。
老师的策略:是蜗牛不喜欢我们给它的家吗?它们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牛牛说:“蜗牛喜欢湿润的环境。下完小雨,我爷爷的菜地里的青菜叶子上有很多蜗牛会跑出来的。”
        教师:“那你们想想办法,让蜗牛喜欢我们这里吧?
孩子们用洒水壶喷它,撒上水的蜗牛又有反应了。
孩子们的发现:怪不得小雨过后,蜗牛就会出来,蜗牛是喜欢潮湿一点的。

二、引导记录,保证幼儿对问题的持续探究
        为引导儿童持续的观察记录,我们设计了一张“幸福的种子观察记录表”,里面有让孩子自己写日期并观察记录。
        一日一养护:幸福的种子不需要每天都记录,但要每天观察,只要种子宝宝有新的变化了,就及时的记录下来。
        一周一记录:一周一记录是指幼儿根据植物不同的生长规律进行弹性化的记录,植物的生长往往比较慢,由于太细微的变化容易让儿童失去探索的兴趣,所有让观察记录的间隔拉长,容易让儿童有发现变化的惊喜。
        案例:观察测量:第一步观察非常重要,种子宝宝破壳而出的状态,我们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并用日记画来记录。孩子们描绘的细致入微:我发现种子的外面有一层棕色的“膜”,只有这层外衣裂开了,嫩芽才会抽出来。还有四片叶子的时候很像四叶草,当抽出第5片叶子时,那个叶子的颜色和“老叶也是不一样的”。
三、抓住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做深度探究:
1.问题情境下的讨论,体现孩子们的前期经验。
《案例》回放:幼儿园种植区里一盆长得高高的“麦苗”突然倒了。小宝发现了赶紧来告诉老师:“老师老师,我们的“麦苗”出事了。”他的呼叫引来了一阵围观,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A:我们教室有小偷,是小偷把它弄倒的。
B:是小猫跑进教室来了,小猫把它踩倒了
C:是不是“麦苗”死了…………
        2.教师策略:再次实验,还原事实
        一旁静静地听着孩子们的议论我说:“呀,怎么办呢?你们都说的有道理,可是谁都没有亲眼看见过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老师有一个主意:我们重新再种2盆(红盆和绿盆)麦苗,红盆麦苗放在窗台,绿盆放在阳光晒不到的室内。你们要自己照顾好他们哦。这回我请你们仔细观察和记录当一名小小侦探,一起来发现事情的真相。”
        重新种植开始了,孩子们自由分成两组,对2盆麦苗长势十分关注,老师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两组幼儿都在心里暗暗较劲。孩子们还自己讨论决定:每次最后回家的孩子负责检查门窗。
        3在观察中,学会排除干扰因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孩子们发现红盆麦苗长的特别快,突然有一天,红盆麦苗倒了,孩子们纳闷:
        A:为什么还会倒啊?
        BCD:这回不可能是小偷和小猫搞的鬼,因为每次回家我们都检查过教室还锁住了门窗。那为什么还是会倒呢?麦苗还这么绿不可能死的。
        琪琪:我和爸爸查过资料:死的植物都是干枯的,或者他的根部有腐烂的东西。
        E:那是为什么呢?孩子们又陷入了沉思……
        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又惊叹种在室内的绿盆麦苗也倒了。
突然琪琪说:我觉得是麦苗长得太高了所以倒掉的。因为我觉得这两盆麦苗是长得差不多高的时候就倒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孩子的探究来自于他们自身感兴趣的事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老师不要急于给他们答案,如何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接近科学探索,老师要引导幼儿实践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如:猜想,重复实验,比较,观察测量,排除可能,讨论总结等等。
        其实这次的探索活动并没有结束,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为什么麦苗会倒向窗台的方向,为什么红盆的麦苗长的比绿盆快等。老师可以提供有价值的问题点引导幼儿进一步拓宽探索的方向,探索是孩子成长的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学习的机会,教师要有明锐的教育意识,帮助儿童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在鼓励、支持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是幼儿的合作伙伴,这也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支架意识,用心去体验孩子的问题世界,捕捉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作出价值判断,引导幼儿在有目地的观察、比较、发现、探究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让学习变得有趣,让经验深化。
参考文献:
1.沈青 徐晓青  “新行为课程”视野下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初探【J】。幼儿教育,2017,(737)月:16-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