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邓国华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教学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邓国华
        木里藏族自治县中学   615899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入,教学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改的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作为培养目标。在此形势下,对广大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向学生讲授相应的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举一反三,更有效的把握数学学科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提升高中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提高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方法。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方法
(一)教师注意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堂的提问,多提出一些具有高水平的、高质量的、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的问题,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实,数学学科中的很多内容并不是很难,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是核心知识确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做题方法,没有形成解题思路,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潜心钻研的习惯,导致学生们遇到难题就畏首畏尾,产生恐惧心理和逃避心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上。
        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习惯,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教师要有意识的教授并渗透数学思维方法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只有自己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才能领悟到数学学科的真正魅力,才能体会到通过静心思考、不断尝试、反复琢磨之后得到解决方法和正确答案后的那种酣畅淋漓的快乐。学生掌握了数学学科的做题技巧和答题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学生挖掘到数学学科中的一致规律,有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会感觉自己打开了数学新世界的大门,掌握了数学学科的门道,就会发现数学中很多基本题型的解法和做法都是一脉相承的。学生们面对数学题的第一反应不是逃避,而是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解决数学题会更加得心应手,难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会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同时还要定期检查学生们的数学错题本,错题本有利于学生及时反思、查缺补漏,有利于养成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更好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自身的学科素养高,才会更好的引导并传授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自主钻研和探索精神。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全面的、有层次的知识系统,突出模块重难点,帮助学生提升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对于数学的知识点和各个单元的联系有更清晰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要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一个再复杂的题,无非也就是多个简单应用题整合而成,包含的知识模块也局限于某几种。在面对题干冗长的数学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圈画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方法拆分应用题,从而找到问题的核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数学教师直接的讲授,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远不如教会学生解题方法行之有效。教师要告诫学生在读题时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每一个字,避免因为粗心而错过一些关键信息。引领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通过已知条件算出未知条件,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隐藏条件,把抽象的语言转换为具体的数学语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题能力、分析能力。学生有了解题思路后,自然就懂得举一反三,面对同一种应用题时就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按步骤分析,做题就会得心应手。久而久之,经过长此以往的练习,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解题技巧,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对于难题也会迎刃而解。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教师在数学题讲解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解题思路。打破学生生搬硬套数学方法、死记硬背数学公式等思维定势。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让学生试着讲出他的思路,教师对其启发诱导,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分析,锻炼学生的活跃思维。同时,教师还要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对于能正确分析题目思路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思维卡壳的学生,教师也要耐心引导,不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题目。
二、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习惯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的事业。数学教师要采取上述措施,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J].教师,2020,(3):61-62.
[2]徐士凤.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研[J].成才之路,2019,(13):59. DOI:10.3969/j.issn.1008-3561.2019.13.054.
[3]谢勇.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4,(3):24-24. DOI:10.3969/j.issn.2095-3879(z).2014.03.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