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史佳先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高中数学学科在此背景下也对学生学习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史佳先
        云南省富源县第八中学,6555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高中数学学科在此背景下也对学生学习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有效反思能让学生在自我监督和领悟中深刻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内容,从而灵活应对复杂抽象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学习体系,激发潜在学习兴趣。同时也借此改变课堂教学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大幅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加强反思训练,树立反思意识
         大部分高中生在以往教学中缺少反思,通常为教师讲解完知识后为学生布置练习题,而学生完成练习题后上交即可,基本不知道何为反思。即使知道有反思环节,不愿意付诸行动,长期以往就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索知识能力,甚至部分数学教师依旧运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培养学生创造力与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培养更不知从而谈起。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反思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在每次考试后对错题反思,积极鼓励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借此汲取教训,从而在之后的学习中遇到相似题目时能避免再犯。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时,该章节内容涉及较多的公式,学生在学习中十分容易混淆正负号,以致于频繁出现错误。对此,数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多种类型公式,或将出现相同问题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并进行学习和记忆,促使学生在反思训练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学生在反思训练中能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便于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相关教学实践指出,学生缺乏反思意识是导致教师无法高效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反思意识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反思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优势作用,使学生从思想层面重视反思,并积极配合和参与数学教师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数列相关知识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混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针对此情况教师可在学生学习后为其提供对比表格,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依次填写,从形象化和直观化角度理解和记忆数列知识,更借此认识到反思在数学学习中的优势作用,形成良好的反思能力。
        二、注重预习提纲,激发反思兴趣
        相关研究指出,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能为后续高效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因而会有教师借助课前5min让学生预习新知。

但并非所有学科都会让学生课前预习,正因如此导致学生在正式学习时无法紧跟教师教学步骤而丧失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并回顾预习内容,同时提出疑惑。
        如“该章主要研究哪些内容?”“该章节有哪些需要理解和记忆的概念、公式与定理?”“自己在预习中掌握多少知识?”“教材如何解释上述问题?”“是否运用以前所学知识证明该章节提到的定理和公式?”“自身是否能顺利解答教材例题和课后练习题?”“在预习中是否认真推敲自身不理解的知识内容?”“准备哪些问题打算在教师正式授课时提问?”上述一系列预习问题都是学生反思,当学生在每次预习后都会下意识提出相关问题,长期以往必然能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在自主学习和预习能针对性反复推敲和反思数学知识,为高效理解和记忆知识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学生看到自身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被教师提及和讲解后,心中会油然而生自豪感,对数学学科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高中数学知识和初中阶段相比难度逐渐增大,也在无形中增添一丝乏味,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无疑是难上加难,一旦没有及时引导则会让学生对数学学科失去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因而数学教师应善于借助措施调动学生反思积极性。数学教材以章节形式呈现知识,每个章节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教师则应注重为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并提供知识框架图,便于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集合知识时,教师引入思维导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数学知识,简化学生理解难度,并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三、重视课后小结,提高反思能力
        虽然教师要在45min内为学生讲解重难点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和学生积极互动交流,但也不能忽视课堂小结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课堂小结即在一节课的最后5min为学生串讲该节课所讲解的重难点知识,便于学生记忆所学知识。因而教师要注重设计课堂结尾环节,激发学生探究知识兴趣,并能重新认识自我认知结构与课堂认知结构。同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设计课堂小结在于训练学生质疑、引申、提炼、检验、概括总结等一系列反思习惯,更借此强化反思能力。
        例如教师在课堂结束前5min可挑选学生总结该章节所学知识内容以及自身见解,当学生总结完毕后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大家在这节课中都学习到哪些知识?”“该章节主要运用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大家对该章节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习该该章节知识能分析和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回想所学知识并借此举一反三,达到反思目的。此外借助课堂小结还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反思兴趣,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同时增强总结概括能力,最重要能促使学生在现有的认知层面上得到升华,从而深入理解和感悟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反思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以往的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记忆知识,但学生思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通过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可有效激发学生潜在探究知识兴趣,更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