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孟凡浩
[导读] 小组合作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
        孟凡浩
        兰陵县兰陵镇韩塘初级中学 27773
        摘要:小组合作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开展对学生的分组指导,鼓励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重要作用
        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学习难度,便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理解掌握知识;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在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数学课堂上时,教师也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方法,辅助合作学习的开展。
一、基于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作用
        (一)小组合作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以知识点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进行对各种知识的背诵,然后就是安排学生进行不断的练习,完成大量的习题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这种方式过于简单枯燥,不利于学生自身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对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分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研究,进而在小组之中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二)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学习数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数量关系的探索、分析、整合,得到精准结果,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答案具有唯一性、精准性。而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发展学习能力,又可以实现思维碰撞,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分析,使得学习得到及时的解决,在思维优化的过程中,提高整体学习水平,培养数学批判思维、逻辑思维。
二、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现状
        (一)分组缺乏科学合理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分组时经常会出现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数学基础知识等能力问题,导致小组成员无法实现优势互补作用,每个小组之间实力相差甚大,对实力弱小的小组带来挫伤,影响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合作趋于表面形式化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最终目的的定位不准确,未将高效、高质量教学作为起点及终点,单单在乎形式上的合作,对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的意义认识不清楚,那么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表面看上去进行的热闹非凡,实际取得的学习效果却不够理想。
三、基于小组合作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具体方法
        (一)结合数学课堂目标,更新数学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也需要进行改革,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而小组合作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更新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加强对小组合作的重视,对学生采取合理的分组指导,优化小组合作模式,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实现共同的进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组织小组讨论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数学课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互动,让学生可以从互动中搜集各种资料知识,并能够有效实现对各种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课程中关于“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全等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区别,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动沟通,并鼓励学生将三种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表现进行交流,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在情境中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可以互相交流,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对于一部分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通过探究讨论、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对于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仅以口头的形式进行讨论,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出最正确的答案,为了辅助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应用情况,创设与之相对应的情境,然后组织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合作。对于学生来说,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其了解数学知识适合应用的具体情况,还能通过合作的方式来积极探究这一知识是如何应用的,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情境中合作不仅适用于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理解,也适用于帮助学生完成反复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利润”这一部分知识时,学生需要在了解利润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问题,正确计算出利润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计算能力为重要目标,学生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正确的答案。为了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情境内容的演绎,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公式的基本应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情况,创设文具店计算年终总利润的情境,由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文具店的合伙人,共同根据销售数据进行利润的计算。
        (四)组间交流,重视评价,增强合作力度
        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合作、总结、反思、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合作学习效果,增强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为提高有效性,可以组织小组进行交流、评价,在交流内容、总结知识、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提高学习质量。例如,在合作学习《勾股定理》数学内容时,为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能够运用勾股定理公式a2+b2=c2解决实际问题,在合作学习完毕之后,为检验学习效果,可以开展组组点评,组间交流的活动,以组为单位,派选小组代表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合作探索情况进行交流分析,如:小组1:主要是从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地砖图案为着手点,从原理开始,采用拼补或者数方格的方法,针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存在数量关系进行了探索,然后组织小组每一个成员针对勾股定理探索公式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独立分析,如问题: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C=90°,它的直角边分别为AC=3cm,BC=4cm,量一量或用公式求解法解析斜边AB为多少?小组2:主要是以勾股定理为核心,针对小组组内每一个成员学习情况进行的任务分配,如: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猜测三边数量关系,进行推论,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探索情况,就勾股定理原理进行合作推导,最后展开问题分析。在组间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小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让学生小组反思自己小组学习中的优缺点,增强合作力度,提高合作质量。
结束语
        总之,教师需要加强对小组合作的分析,能够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教材要求,优化小组合作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合作交流,发挥学生各自的作用,促进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金萍.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9(12):75.
[2]张江龙.小组合作构建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33.
[3]苏小红.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C].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年教育现代化教学管理座谈会论文汇编(一).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广东晨越教育发展有限公司,2019:266-268.
[4]潘溶溶.基于小组合作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111.
[5]齐岩.小组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华夏教师,2018(34):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