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罗德军
[导读]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小学数学作业的设置不合理
        罗德军
        湖北省南漳县武安镇刘集初级中学   441509
        摘要: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小学数学作业的设置不合理,导致大多数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了厌倦心理。其实数学作业不仅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更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因此,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不仅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基于此,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现途径
        引言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适当改变作业设计的方法。如果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将重点放在数学的实践性、趣味性、生活性上,就能够激发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枯燥的数学作业生动起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树立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获得提升。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部分教师认识到设计作业的重要性,但如何设计有层次的作业仍是困扰小学数学教师的一大难题。当前,“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是数学作业的主流形式,虽然作业变得有趣、开放、灵活了,但不够个性化、人性化,无法真正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是让数学教师最头疼的问题。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自己设计练习题,大多照搬课本练习题。即使有教师自己设计了练习题,也没有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缺乏生活情境。另外,大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不具备设计练习题的能力,不愿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课堂练习题。也就是说,目前,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参与普遍度不高,处于被动状态。
        (三)课时作业缺乏生机,没有吸引力
        学生对作业内容缺乏探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对作业进行深层次发掘,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的现象。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布置层次性作业,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数学成绩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的整体情况出发,重点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水平,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完成“二十以内的加减法”这一课时的教学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层次性作业。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上课情况和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优、良、差三个层次,之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完成对应的习题,完成之后,还可向更高层级的作业发起挑战,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借助这样层次性的作业,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作业设计时,我们应当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形式各异的趣味作业,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如,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玩性很重,在校时间基本上都排满课了,在学校总觉得玩得不尽兴,如果回到家还要写作业的话,学生从小就会产生厌学心理,认为上学没有意思。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减少写的作业,多布置口头作业。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让他们有规律地练习1至100的数数,顺数、倒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可以和父母一起数、接力数、比赛数等;在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后,可以带学生自己制作口算卡片练习口算,后期学习了得数是6、7、8、9、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都可以让学生制作相应的口算卡片。学生可以在课前同桌互相打口算卡片,也可以四人一小组开展口算比赛,还可以开展口算pk赛,可以和父母一起打口算卡片……开展多种形式的口算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还提高了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为后期的计算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游戏、故事、谜语等,让作业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代替机械练习,把数学知识与口语表达结合起来;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用小木棍进行组数字的游戏、用基本图形来设计美丽的图案并进行图案设计比赛、制作钟面模型认识时间、去商场中了解物品的质量g、kg。二年级学习了《看日历》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月份或年份制作一幅精美小月历、小年历;学习了《方向与位置》之后,让学生描述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或游乐园的路线等;学习了《数字编码》,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运用数字编码的例子,在全班交流;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自己想知道的实物的周长和面积。到了中高年级让学生自己编制数学试卷、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和反思、制作学具、进行小调查、做实验以及小课题研究等。
        (三)联系生活实际
        (1)明确练习目标。练习目标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教师要明确自己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是判断练习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2)掌握练习材料。在练习目标确定以后,就可以开始准备练习材料了。首先,需要仔细研读课本,了解本节课与其他课的联系,了解编排目的,清楚教学难点与重点。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练习题。最后,着眼于对教学参考书的研究,以便从中感悟和认识到更深层次的知识难点与重点。(3)融合新旧知识。数学是具有系统性的、高度连贯性的学科,教师应该具备知识迁移与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有目的地设计出方便后续新知识传授的练习题。如可设计把算式改写成除数是整除数的练习题,35/0.05=()/()。这个习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能为后续小数除法的教学做铺垫。(4)加强练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在整个课堂练习过程中十分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练习,教师需要积极指导并参与学生的练习准备、练习过程及练习结果,以便提高学生的练习效率。
        (四)适量为度
        作业是教学必须的手段之一,但过多的作业弊远大于利已是共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以量取胜的惯性思维。部分教师经常担心作业覆盖面不够广,担心学生这个题型不会,那个题型没接触过,一厢情愿地认为“量变之后会产生质变”。于是复印大量的作业,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毫无助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长此以往,核心素养将成为空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成为挂在嘴上的口号。因此,设计小学数学作业一定要坚持适量性的原则,围绕知识点设计适量的作业,既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又在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这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统筹兼顾、精心设计,以此提高作业设计的水平,提高作业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新课标为指导,树立新的作业观,将这些作业设计的方法有机结合,当作业内容、形式、评价丰富了,作业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薛世东.注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2):143-144.
[2]梁小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J].家长,2019(35):28+30.
[3]刘利芬.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究[J].甘肃教育,2019(24):170.
[4]石铭琴.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9(34):44.
[5]宋静.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9(12):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