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少数民族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鲁华
[导读] 俗话说“五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短” 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鲁华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傣族乡下甸村完全小学 云南 保山 678106
        摘要:俗话说“五个手指头伸出来有长短” 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与教师之间存在差异、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差异、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对于我们少数民族较多的班级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更是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一模一样”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少数民族 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下甸完小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很多家庭都是近亲结婚,导致生出来的孩子智力不高,智力不高就导致接受知识的能力低。
        其次,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学生语言障碍较大,他们从小说自己的民族语言(傣语),致使不太听懂普通话,学生了解一种事物,他要通过观察、地方语言分析、翻译成普通话,这样给教育教学带来多一个层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较差。
        再次,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班额大,班上学生人数多,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大。用同一本教材的内容教几个层次的学生,有时顾了中等生、丢了优等生和差生,有时候顾了差生,又浪费了中等生和优生的时间。这样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
        最后,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专业教师配备上较少,很多都是临聘教师,按学生人数比例看教师配备明显不足。
        二、自我探索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乡的各个教师经常思考哪一种教学方式合适少数民族农村偏远地区。经全乡教师的探讨一致认为应该在分层次教学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使差生不望而生畏,能够进取,优等生不觉得乏味,乐于思考,使中等生提高一个档次,达到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进取。所谓分层次教学,教师在传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从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理分练,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的程度上有所提高。让优等生更优秀,让中等生赶优等生,让差生有学习兴趣追赶中等生。
        三、树立正确的分层观
        1、分层不是给学生划分好、中、差等等级的依据,而是为了更好的教会全部学生,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分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才能有助于促进有差异的学生得到普遍发展。
        2、分层教学是认真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以便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3、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它符合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良性发展”等教育观念
        四、具体做法
(一)课前准备
昌宁县2010年以来就推行出的有效课堂教学学案框架,框架中明显规定学习目标要有层次性。目标1是基础知识,需要人人达标,目标2、3综合拓展题可分层选做
        在了解学生上多下工夫,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个别差异,做到心中有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我会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基础题、中等题、拓展引伸题等几个层次。确定传授知识起点,峰点和梯度。

起点针对差生的起步而定,峰点是优生可望达到的并非高不可攀的知识高点。梯度是适应差、中、优生各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大体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称为三个梯度,向三个台阶那样,由低到高,自然衔接,有过渡性和可攀性。
        立足教有所别,学有所得,推敲教学细节,优化教学程序,预想教学效果,选定最优教学方案。
        (二)课堂活动
        1、上课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设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准备阶段,既要研究教材,又要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面向差异,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开展适应各层次学生差异和开发利用这些差异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部分,也是最富有创造性部分。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主攻基本目标,以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设计一些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 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施教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每一分钟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
        2、学生分层。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分优、中、差),当然,也不是每节课都如此,如不需要分层施教的则提前通知学生仍按自然座位坐。原因是,我发现,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全班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不须老师不停的讲解;又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新知识;还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适当的点拔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最多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这部分学生,我们暂且称之为“学困生”。
        3、分层练习。由于一(1)学生人数比较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很大,“学困生”的人数相对很多。所以,课堂上教师一般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困生”身上,而忽视了大部分“学优生”和“中等生”,使他们在“倍受冷落”和“简单乏味”的数学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展的良机。因此,每次练习都有三种题型,基础题、中等题、拓展引伸题。
         4、作业与评价分层。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对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只要有进步,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加以鼓励。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五、分层教学的体会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
        2、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但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
        4、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5、课堂上要真正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操作的技术难度很大,毕竟班上有三四十个学生而教师只有一个,要面面俱到很难做到,所以具体的操作还有有待专题研究。
        经过一年多分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成绩显著提高,在期末测试中,比原来的成绩上了一个档次。其原因,主要是以上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使得我班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跳起来能摘到水果”,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与我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更高;而且,由于我在备课、上课时,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军:个别差异与课程发展中的通用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11期
        【2】简光洋:浅谈数学教学中差生的转化[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7期
        【3】昌宁县有效课堂教学学案(样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