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皆成 韩良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本文从教师个人需要的内在机制、学校组织的外在机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间接机制来分析三者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教师工作积极性是三种机制互相作用共同激励的结果,提出在当下开启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模式、职称评审权“下放”激活教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将三种激励机制的作用统一起来,形成对中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激励,是中职教师管理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中职教师 工作积极性 有效激励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借助全国职业教育调研联盟,在2020年4月至5月开展了首次全国职业院校教情调查,该调查侧重了解提质培优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状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发现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职前准备不充分,胜任力参差不齐,学校归属感、工作获得感、工作满意度不高等问题。[1]
中职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是影响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师管理中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成为教师工作积极性研究的重要课题。弄清楚推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究竟有哪些,各机制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怎样的机制是有效激励,这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来评估中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及各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呢?笔者将教师工作的激励机制分为三类:教师个人需要的内在机制,学校组织的外在机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间接机制。这三类激励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中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激励。
在这三类激励机制中,最直接的激励因子是教师自身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的满足是推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在机制。论及需要在人行为中的激励作用,马克思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所以教师工作行为的产生首先根植于教师自身需要的激励,其内在机制是教师需要的满足,这里教师的需要-动机-行为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激励机制是实现从需要到动机-行为转化的桥梁。见图示:
激励 支配
需要---------------->动机----------行为
通过激励机制满足教师的需要,实现教师积极工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东西(教师也不例外)。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中职教师的需要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需要: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需要,提高社会地位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需要,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2]所以通过满足教师身上这些特有的需要是激励教师积极工作积极性的内在机制。
作为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最直接的内在需要,尤其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存在于教师个体中的客观需要,但教师个体从低到高的需要依赖于教师所在的组织--学校的外在机制的激励使教师的各种需要得以满足。正因为教师个人需要的满足主要依赖于他所供职的学校来实现的,所以教师的思想、言行无不受到学校组织的影响,教师的工作动机和行为更是与学校组织提出的要求密切相关。
学校组织通过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来影响教师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就目前学校采用的激励手段来看大致有以下方面:
第一、学校通过加薪、奖金等物质手段来刺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学校通过评职称、评先进、教师考核等方式来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学校还通过会议、文件等方式确立目标,渲染气氛给教师制造努力工作的心理氛围,教师在学校环境中会有意无意地感受这种心理压力,从而保持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为自己为学校努力工作。由此可见学校组织在推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社会因素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政治待遇,社会地位,增加工资收入和福利,社会对中职教师的尊重认同与肯定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对教师工作积极性起间接作用。
从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中,来自教师个人需要的内在机制,学校组织的外在机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间接机制三种激励机制所起的作用各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通过满足教师身上特有的需要是激励教师积极工作最直接的内在机制。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教师的各种需要尤其是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直接推动力。
但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内在机制受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只有当教师付出的劳动成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条件,并保持两者的正比关系时,需要动机才能发挥现实作用。所以,来自教师所在学校的外在机制是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的工作动机和行为主要受之于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等因素影响。
为了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往往从职称评定、奖惩制度等方面督促教师并通过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来影响教师的工作动机和行为,这种来自学校机构的外在激励机制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现实推动力。
当然,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表面上是来自学校组织的外在机制的现实推动,但这种推动力具有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间接推动力。
教师工作积极性三种激励机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教师角度考察,将各种激励机制要素联系起来的中介因素当属学校组织在何种程度上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在教师和学校组织之间,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经济利益需要构成了教师需要的一般基础,决定着教师在工作行为中的具体表现,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尤其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评价,以及教师作为特定职业人受到学校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尊重程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将极大地影响教师个体的工作积极性。
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分为教师个人需要的内在机制、学校组织的外在机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间接机制,旨在阐述三者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工作积极性是三种机制互相作用共同激励的结果,当三种激励机制形成合力时,教师工作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当下开启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模式,职称评审权“下放”激活教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将三种激励机制的作用统一起来,形成对中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激励,是中职教师管理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院校教情调查报告中国教育新闻网2020(10):1
[2]杜海平,《教师继续教育动力机制新论》《中国成人教育》2001(3):35
[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10)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