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刘丽
[导读]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词以短小精悍、思想深邃、情感饱满
        刘丽
        河南省睢县回族高级中学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词以短小精悍、思想深邃、情感饱满、内涵丰富的特色而广受高中学生的喜爱。尤其是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所反馈的诸多信息,大都源自对应社会现实或者作者真实感悟,包含着很多可供借鉴、参考、利用的历史资源。而且,由于诗词所产生的社会场景比较特殊,其往往记录着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历史变迁。这使得将诗词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必要性。因此,教师在落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时,应该加强对诗词的有效利用与充分开掘,以促使学生在研读、赏析、感知、理解诗词中获取诸多具有参考性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将诗词与具体历史知识、内容、事件、案例等结合起来,使高中历史课堂呈现出更多趣味性、鲜活性、多元性认知元素,达到激活学生兴趣、加深学生理解、促进效率提升、推动学生认知迁移与素养塑造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诗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
        众所周知,文史自古不分家。将诗词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使比较枯燥、乏味、单一的高中历史课堂充满生机、更具活力,更利于学生思想的激活与情感的激发,也会对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升提供更为多元、丰富的帮助。而且,由于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兼容韵律美与节奏美于一体,可以让学生在品读、朗读、诵读中积极参与课堂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感知、体悟中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教学内容与具体知识,使高中历史课堂彰显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基于此,教师在落实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时,应该加强对诗词的运用、渗透、融合,组织学生在诵读诗词中追溯诗词创作背景下的社会现状、历史环境、生活现实,为促使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历史史观确立而提供助力,奠定基础。使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更加充分高效,使学生认知视域无限拓展。
        一、借助诗词运用,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由于高中历史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冗杂,尤其是一些琐碎性、细节性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原理等,导致学生在识记、理解、掌握上往往存在诸多疑难,而且极易产生混淆。但是,诗词的即时融入,则可以最大限度加深学生对于具体历史知识的印象,更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认知,进而从蕴含不同时代特性的诗词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并对其予以加工、整合、活化,在诗词中还原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实现认知蜕变。同时,由于很多诗词都具有比较丰富的意境,其可以将学生引入对应历史场景之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知、体验、品味中获得历史学习兴趣的激活,带着农委饱满的热情、更加迫切的夙愿投身历史学习,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需要的满足。例如,教师在开展《国共十年对峙》教学中,可以即时引入毛泽东经典诗词--《七律·长征》,并组织学生集体朗诵这首七律,在学生朗诵过程中适当融入与当时时代背景、社会现状、国共对峙有关食视频、图画等素材作为辅助,让学生在学诗词中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险与不易,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豪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辩证观。
        二、依托诗词融合,强化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
        很多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与积极价值。而诗词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在更为凝练、隽永、精悍的语言中对其予以拓展、延伸、优化,让学生将诗词与其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历史史实有机关联起来,促使学生在归纳、整合、演绎、推理、探究、分析中提升其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唯物史观的塑造。另外,诗词在创作时所采用的诸多形象化、比人化词汇、语句、可以使对应历史事件之下的人物、事件、现象、更加形象、生动、鲜活,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为促进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助力。

例如,在开展“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对“诸葛亮”及其事迹获得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引入经典词作----《出师表》和《陈情表》,并将其与对应历史事件关联起来,渗透至课堂教学领域,通过对蕴含于作品中真挚、恳切情感的理解,分析当时三国时期的基本史实与国情民情,实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灵活渗透。既强化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探究,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生命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与启发性。
        三、通过诗词渗透,激发学生对历史内容的感知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高中历史中涉及的很多知识、内容、问题等都与不同历史时代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历史就是对当时真实社会的直观反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诗词的方式,创设出一些直观性、辅助性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诗词引领下还原历史现实,理解教学内容。在诗词优美语言、丰富情感、深邃思想的激活下,激发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在诗词与历史的结合中实现对于学生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帮助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思想认识,获得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提升。例如,在开展“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切实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在赏析诗词中开展对应历史知识学习,获得认识的提升与理解的提高,以辩证的思想看待当时历史背景下三国社会文化特性。
        四、结论
        总之,诗词的所蕴含的显著特性、鲜明风格、多元手法、丰富信息,使得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合有着很强的必要性、现实性。而且,在诗词作用的驱动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科学性将会切实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也会全面调动。因此,教师在借助诗词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时,应该加强对教学设计作用的发挥,并根据学生特性与教学内容,就与具体历史知识、内容、问题有关联的诗词灵活融入其中,使诗词深度衍射中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学诗词中获取历史信息,在读诗词中感知历史内涵,在用诗词中实现认知蜕变。在诗词驱动下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实现,以打破传统思想观念、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桎梏,组织学生在蕴含诗词特性的多元化、丰富性、创造性课堂体验中更好提升自身历史综合素养,更好学习理解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孙姣.诗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辞赋,2019(06):98.
        [2]崔爱红.诗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7(10):145.
        [3]陈江.古典诗词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广西教育,2014(10):96.
        [4]王国祥.诗词歌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2(06):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