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学斌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第五中学 516545
摘要: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政等相关内容相融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行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德育、法律素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本文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内容的融入程度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引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阶段,提高青少年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无疑能够为我国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因此,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则应当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加强青少年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增强。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首要原则,因此,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在教学工作期间,往往过度注重学科知识的教育,反而忽视了学科思想教育功能,导致教学内容死板僵化,学生缺乏切身体验感,在学习期间难免丧失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当中过度拔高,导致课程知识脱离初中学生所能够理解的范畴,同样影响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式落后
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影响,我国教学工作的开展通常以教师口授和板书形式为主,在课堂当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主导地位,而学生在被动的填鸭式学习当中,缺乏自我思考的时间,因而影响学习质量。教学方式存在落后的主要因素在于两方面,其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精力当中,教师迫于自身工作任务压力,对课堂时间极为重视,为了能够及时完成教学指标,难以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试错。其二,教师自身工作水平不高,创新意识薄弱,对原有教学理念与方式盲目沿用。
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方式
(一)围绕社会热点话题组织课堂讨论
初中生在性格方面更加需要规范化。新课程改革教学主张以加强德育为中心,规范中学生的行为。“道德和法治”作为中学阶段的重点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文化意义和道德内涵。课堂上教师合理地融入道德教育,使其教育功能和作用显得十分突出。既能丰富课程的文化知识,又能使学生的学习、理解更加透彻。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格素养,实现初中生的素养教育。在上课时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挖掘传统的道德素养并整合资源。使学生所掌握的道德义务更加全面,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质量更加规范。为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教师要结合社会焦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在上课时间相互作用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深刻地理解道德品质的美,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情层面形成一定程度的共鸣,让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人性修养。
例如,教师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这一单元时,教师在上课前把这几年在社会上发生的孝子事迹收集起来,然后在课堂上把这些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播放和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内心里产生触动。学生看了教师播放的这段故事,就会产生“通过这故事能感受到什么?”等想法。通过德育故事的应用,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使其更有效率地听课。
(二)拓展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在新时期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而对于教育事业来说,如果能够正确应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同样可以拓展教学方式,丰富学生视野,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以促进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速度提高,通过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构建绿色平等的沟通平台,在平台当中,教师既可以将所制作的媒体课件进行发布,以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又能够利用网络技术的互动性,加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所面临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寻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笔者所在的地区所采用的“企业微信”APP、“智慧学伴”师生互动教学终端等,就能很好地展现这一教学方式的高效性。
(三)组织实践活动
由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德育的正确方向得到了指点,但大部分教师仅以口头的方式进行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使学生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发展,从而缺乏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融入到道德教育中,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在道德与法治教育领域,教师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合理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发现在自身人性建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自我改善和优化,全面提高自身的品格素质。为了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教书育人应根据教科书内容,进行直观生动的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在的校园环境有何美景,为什么认为这里是漂亮的。并且结合学校创建绿色校园的契机,组织班级的学生开展“绿色校园,我在奉献”活动,引导学生调查校内存在的不环保问题,让学生思考对于学习存在的问题有什么改进之处,并与学生共同制订改造校园的方案。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结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入德育制度,努力发展德育辅助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引进教学、整理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更有效,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义焕.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1):69.
[2]张远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26).
[3]杨翠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外交流,2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