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谭进
[导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谭进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元堡乡民族初级中学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时代要求。要想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全社会普及,必须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有意识地渗透与讲解,围绕社会主义建设提升学生认知,规范学生行为,发展学生思想观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引言
        社会主义价值观这种信念是一种思想,可以指导学生的行为,教育改革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更加饱满,更加的实用,在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同时,更加注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将社会之一价值观融入初中思想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就要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实际,注重教学过程。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念有
利于培养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社会的希望,承载整个人民对其的期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塑造其价值观念是首要的,要先成材,必先成人,只有让学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塑造学生端正的思想观念和认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其精华指导学生具有爱国心、敬业心、诚信心、友善心,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道路上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帮助学生认识拥有的思想和观念。在初中道德法治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让学生形成自由平等的社会人格,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将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观念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在社会中运用法治维护自己的利益,认识到这个社会的本质,这是一个法治化的社会,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初中生正好处于成长期,知识和能力,思维和意识要通过外界的影响而获得,通过正面影响,学生的人格和品质会得到提升,通过负面影响,学生的观念会走向歧途,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正确价值,通过与道德和法治课堂进行高度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向着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而成长。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策略
        (一)改善教学模式
        在过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途径为道德实践、情感渗透,而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原本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与学生特点及过去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情感渗透和道德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引入情感能够最大限度地指导学生学习价值观,把价值观内化成自己的需求,从而引领精神世界。一般情况下,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相同的情感,受情绪感染学生的内在动力自然而然的就被激发出来。例如,教师在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引入其中,并依托一些模板事迹,可以切实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激励的功效,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
        比如,在讲授“立志需要坚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依托一些真实的人物事迹带领学生学习,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关于京东创办者刘强东的事迹,介绍他的立志和坚持。在学生观看完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刘强东的身上有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精神?他身上的精神品质展现了怎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产生相同的情感,会积极主动的表述内心的想法,还会在回答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爱国敬业等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词汇。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要课下完成的实践活动,例如给自己定志向,展开文字目标的策划等。


        (二)借助现代化工具,开展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现代化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被广泛应用的创新性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经常会在校园的某些场所或者教室中使用,并且需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表演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这种情景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可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充满生机,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并适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另外,情景化教学模式比课外教学模式更集中,这种相对更加开放的课堂氛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遵守两个基本原则:首先,情景化教学不能脱离道德与法治教材实际内容,应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关联;其次,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应利用这种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走进法律”学习课堂中,可应用情景化教学模式。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到日常生活应受法律的约束,法律是较为特殊的生活行为准则。教师在情景化教学时,可使用投影仪等设备播放近期一些经典的法律案件。例如,在学生们观看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之后,应引导其发言畅谈观看之后的体会,使学生展开讨论。紧接着,教师开始讲解“生活离不开法律”的知识内容,这样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法律在现实中的价值和意义。并要求学生课后拍摄日常生活中不规范行为的照片,从而使其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护作用。
        (三)把握渗透时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合时宜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会“挤占”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还会严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而削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浓厚兴趣,降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等。有鉴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一定要在聚焦课堂教学环节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渗透时机,恰逢其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之中。
        以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多彩的职业”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真切感知敬业精神,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2003年,在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战役时,高扬白求恩精神旗帜、无私无畏、冲锋在前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甚至用生命诠释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美丽的玉兰花盛开了,美丽的护士长叶欣却永远地离开了人间,“这里危险,让我来!”是她对爱岗敬业最美的诠释。紧接着,教师让学生围绕“白衣天使叶欣”的感人故事,深入讨论这个故事给了什么样的启示?最后,通过深入讨论与交流,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还能够对“爱岗敬业”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为通透的理解等。
        教师之所以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不仅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密切关注,也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各种生成的充分预设等。
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更好的结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提升各项教学工作的水平。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循序渐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基础上,推动教学模式的拓展,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映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分析[J].中华少年,2020(20):88-89.
[2]季桂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11):5.
[3]王兆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70.
[4]唐亚楠.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8(03):92-93.
[5]李俊莲.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2):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