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 孙丽韫
[导读] 国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谓博大精深,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遗产
        孙丽韫
        营口南楼经济开发区南开小学  115103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谓博大精深,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遗产,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义务教育时期的重要德育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使小学生更好地代代薪传,成为当下该门学科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了传承民族文化,探究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渗透策略,希冀对广大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民族文化;策略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发展史中瑰宝,它能给予现代人生活启示,也在教育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及优秀品质的重要课程,该科目的教师需要认识到现阶段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探究将民族文化更好渗透到教学中的策略,从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作用,从而使该课的教学目的能有效地实现,同时促使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让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在教学中导入古诗词,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传统文化形式多样、百花齐放,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曾涌现出诸多文人墨客,他们的著名诗词流传至今,除了极具赏析价值,也赋予了一定的教育内涵。在每一首古诗词中,其创作历史背景不同,主题手法也迵然不同,有彰显爱国情怀,描述亲人团聚,还有抒发真挚友情及歌颂美好爱情的,通过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等手法来表达和诠释,诗中无不饱含了诗人独有的思想情感。这些诗词是我国文化史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内涵。故为了让传统文化很好地渗透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甄选一些传统诗词导入教学之中,将其与教材内容完美融合,让学生能从这些诗词中更透彻地理解课本内容,并感受诗词中先人宝贵精神,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该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以“朋友之间”的学习为例,该课主要是学习朋友之间的相处,教导学生能与同学朋友和谐相处。笔者在教学中引入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这首文诗词,以及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几首诗都以送别为主题,向学生诠释了友谊的可贵,让学了解到古人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也传达了朋友相处之道贵在真诚,这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此外,还有一些宝贵的诗词,可以让他们从古人的诗句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这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在未来道路上发挥我国这些优秀的民族品德。
        二、创设民族文化特有情境,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们想要更好地将民族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理解认知水平来创设相宜的民族文化情境,有意识地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积极性。

具体来说,教师应避免说教形式,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资源,通过为学生呈现图片、视频或是讲故事等形式,为教学注入生机,增强课堂趣味性,从而创设特有的民族文化教学情境。
        例如:以“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中秋传统节日的内涵,笔者精心创设了有关中秋的情境。首先,在“花好月圆,赏析中秋”的环节,笔者开展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同学们,知道月亮在古代代表什么吗?古代异乡的游子喜欢借物抒情,他们用月亮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样表达的。”然后,笔者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下,为学生朗诵了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课堂一子被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饱满,在不知不觉中置入传统文化的情境之中。此时,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参与以诗会友活动:“古人十分重视中秋节,他们会在赏月时作诗会友,那我们不仿来模仿他们,也当一回小诗,围绕中秋来写一写,说一说吧。”学生对中秋蕴含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深厚兴趣,都表现的兴致盎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三、利用传统历史小故事,建构传统文化传承教学
        在对道德与法治教课程设计教案时,教师要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相结合,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及问题探究,可适当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穿插入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传统历史小故事,从而建构出对应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积极融入其中,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水平,迎合新时期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例如:以“校园里的号令”一课为例,笔者通过构建有秩序的日常校园学习生活模式来诠释学习内容。首先,笔者向学生强调了社会、校园生活学习都离不开秩序和规则。正所谓“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而有规则秩序就是一种有序化状态。通常是校园和班级的教学管理秩序。一旦秩序被打破,我们的学习生活将陷入混乱。我国以礼仪之邦所著称,从古至今都注重秩序、礼仪,笔者基于学习内容建构了相对应传统文化传统情境。如在教学中引入了小学生喜爱的传统历史小故事:汉明帝敬师,孔子尊师、烽火戏诸侯、孔融让梨等,让学生懂得敬师礼让、守则是我国上下五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品质。此外,笔者结合学生在班级的日常学习生活拓展了教学,如要和谐有序地进出教室,见着师长礼貌问好等,让学生在生活中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并应用于生活,这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获得良好发展,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总而言之,我国是有着几千的文明古国,具有着渊源流长的文化积淀。当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成为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导向,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渗透传统民族文化德育,融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中融入亲情教育,让学生感悟亲情,在体悟中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在该过程中,促使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方雪英.挖掘学生的内驱力,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扬——浅谈《传统文化》教材在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8(1)
        [2]王璐.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提升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J]. 中华辞赋, 2019, (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