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阁
河南省长葛市老城镇西关学校
摘要:由于小学阶段的很多孩子普遍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知识、内容等学习的开展,只能借助更为直观、形象的实物辅助方可有效落实。而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即时引入,则可以于无形之中改变这一困境,以达到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知识、深度理解数学内涵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应该加强对学具的使用,并引导学生在动手制作学具、自主选择学具、有效使用学具中更好学习数学知识、逐步提升动手能力,为促进数学综合素养的塑造而提供助力。同时,学生在学具的驱使下,其动手能力、探究欲望、实践意识也会得到切实激发与充分增强,更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学具;提高;动手能力;研究;小学数学
所谓学具,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用来帮助学生直观感知、理解、认识、学习知识的实物、模型、图标等教学工具。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使用,更加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性,且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数学探究意识塑造、数学综合素养培育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具作用的驱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有效性也会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开展与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具的使用,并利用学具设计一些针对性、探究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充分做学具、用学具中更好学习数学知识,提升动手能力。而且,随着学具使用的深入,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数学素养也会得到深度塑造,更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满足与认识夙愿的释放。
一、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学具,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自主制作学具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于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自主制作学具为辅助,将学具制作渗透至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自主制作学具中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获得动手操作能力的深度培育。一方面,在学生制作学具中教师应该加强指导,根据学生制作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不足、缺憾等,引入教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思考、交流、研讨,并鼓励学生互相借鉴、彼此参考,以促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与理解感知等方面的困惑得以切实转变。另一方面,在学生制作学具中教师应该做好协调,将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简单的资源、素材、道具等引入数学课堂,并组织学生分组发挥想象、联想,对其予以改造、优化、加工,制作出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与地域实际、学生特性相符合的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同时,针对不同学生所制作的一些创造性、个性化学具,教师更加给予充分肯定,以切实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发散思维、实践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比一比”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同样多、多与少等概念的含义,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数学感知意识的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将学具制作作为重点,并组织学生拿出白纸、彩笔等工具,分组画出池塘以及池塘内的鱼儿、水草、蝴蝶、石头等事物,然后分组对比、分析所画事物的大小、多少。在大小对比、多少对比中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为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奠定基础。
二、组织学生灵活选用学具,在探索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特性不同,以致其对于学具的理解、感知、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教师在学具使用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机会,并根据不同学生所选用的学具,开展针对性指导,以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
而且,学生在自主选择学具的过程中,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充分发挥自身主观动能性,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提供了辅助。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获得切实增强,为学生数学认知的强化,发展需要的满足提供了保证。
例如,在开展“三角形”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分类等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准备尽量多样、丰富的学具,并将选择的权利全面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自主选择学具,并根据对于三角形特性: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直观感知,实现对于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入掌握。又如,在开展“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拿出方格纸,自主划出不同多边形,理解其“面积”特点,也可以引入尺子、裁剪刀、多边形的卡片学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具,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去验证多边形面积计算方式的准确性,在学具辅助下进行推导、演绎,实现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深度培养。
三、指引学生有效使用学具,在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只有将学具的辅助性作用充分发挥至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的开放性、针对性、实效性方可切实提升,学生的认知需要自会得到充分满足。因此,教师在使用学具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指导时,必须以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特性为基础,尽量使课堂中所选用的学具具有探究性、延展性、驱动性等特质,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元、生动,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而且,在教师在演示、引导下,学生借助学具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也会得到充分调动,其更愿意在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中去学习数学,体悟数学的内涵与魅力,用自己的方式感知数学现象,理解数学概念,深化数学认知,把握数学规律,实现认识的提升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
例如,在开展“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不同造型、构架、大小的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测量其长和宽,然后进行计算,在获得直观感知后,引入更大的长方形,最后在引入学校操场、教室地面等实物道具,使学生学会将大长方形分解为数个小长方形,在推理与演绎中实现对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灵活应用。把握数学规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四、结论
总之,将学具灵活应用至小学数学教与学领域,有着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探究的机会,以帮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更好应用至现实生活领域,帮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转换为基本生活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与学习实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制作、选择、使用学具时,应该以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指导,使学具的功能得以切实彰显,效能得以全面发挥,在学具的引领、驱动、辅助下获得数学综合素养的深度塑造与全面培育,使学具更好作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更好服务于学生动手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唐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引导学生动手能力[J].新课程(上),2019(12):262.
[2]王红艳.小学数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9(10):207.
[3]董桂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天津教育,2019(11):157-158.
[4]金德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学具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