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工作中“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周杭洁
[导读] 五育并举,德育当先,小学德育是最有效、最直接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一门课程,
        周杭洁
        东阳市吴宁第四小学,浙江 金华 322100
        摘要:五育并举,德育当先,小学德育是最有效、最直接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一门课程,也对其他四育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后继者奠定思想基础,由此,小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对于我国当前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工作;三位一体;构建模式
        前言:目前,小学德育课程依旧很多都实施国家课程,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和教学大纲,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加大学校自主的空间,国家鼓励学校发展办学特色,许多小学开始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当地文化为背景,学校为基地,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紧扣国家德育目标,德育校本课程可以依照社会变迁与学生发展的需求随时做出课程的调整与改变,在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一、教师不断丰富德育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
        学校的德育课程不同于国家德育课程内容固定,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校本课程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国家课程中对于德育有着严谨的内容设置,每一章节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色,但是面向是全国所有的小学生,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差异,每一个学校也有差异,地区之间的差异造就了学生不同的发展,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国家课程的延伸上要重视本校学生的差异和个性需求,德育课程内容的开发要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不断的整理和开发,课程内容的焕新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校特色进行不断更新发展,校本课程内容的编撰整理要符合德育教学的逻辑和规律。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丰富并不仅仅只是课程内容的增减,而是课程内容的合理创新与开发,重视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编排,重视编排的逻辑性和难易度。同时也要根据德育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校本课程内容的科学编排,符合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在结构。
        二、全方位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一)家庭是德育主要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德育是最有效、最直接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一门课程,德育校本课程是国家德育课程的补充,尤其是针对本地区就、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一种道德意志培养,对其他校本课程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一项全民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裴斯泰洛齐曾说过:“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家风、家教直接影响着孩子德育发展,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家庭中有些长辈过度溺爱小辈,在家中完全按照学生意愿自由生活,不愿让学生做任何家庭劳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时还会出现小辈对长辈口出不逊的现象,家长反复向学校抱怨学生难养,认为学校没有培养好学生,或者认为学校教育使孩子过于正统,不适应社会现状。但家长们忽略了学生在家庭中的骄纵行为同时也映射出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艰难性。家庭德育的缺失不仅阻碍学校教育的步伐,而且还会给学生未来发展带来祸患,所以德育是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的
        (二)学校强化相关德育,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的辅助作用
        学校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其目的性和系统性使学校成为德育网络的中心,学校和家庭教育最终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开展社会教育则是借助社会的教育力量让学生深入社会不断的重塑思想道德认知倾向,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发展,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紧密结合、协同出力,构建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德育网,对学校、社会、家庭的三位一体进行了充分考虑,对学校、社会、家庭的整体联合形成了教育的三个方面,创造出有利学生的教育合作能力,德育素养的全面发展氛围,提升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


        三、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
(一)实施特色德育课程,启迪学生道德意识
        制定德育校本课程时跟随社会的变迁做出快速的课程调整,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与学校的需要,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也越能启迪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德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一样,不仅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德育意识内化于心。学校的办学特色其实也是哲学的缩影,办学理念要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学校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学哲学,用哲学作为一种学校的教育理念,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而创新教育理念的弘扬,课程实施是最好的方法,使用课程来传达教育理念并展示学校的特色,并且从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实施情况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创新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加,例如在学习作为少年儿童随时需要“维护国家利益”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提问式引导教学,开门见山就从小小少年能为国家做什么开始引导提问,最后问什么是国家利益?小学生人生阅历浅、知识储备少可能没有思路思考,所以在教师的这种创设学情的课堂,引导的提问中,将学生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创新德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校的德育课程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独特德育课程的创建,学校德育的特点是独特,创新,科学,稳定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体系,是高质量、高水平办学的集中体现,以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德育的特色,从而以点带面凸显学校的办学哲学和特色,为其他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借鉴好的课程是值得被借鉴的,小学的德育校本课程既然能够获得社会大众和家长的认可,说明其校本课程与校区的实际情况相近,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可以满足学校实现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以德育目标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发展阶段,开发的德育课程是为学生而设计,这也为其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些借鉴之处,同时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可以借鉴其他科目的校本课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各科目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互相学习和探讨,为开发出更好的校本课程而努力。
        四、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人文关怀
        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在政治方面的知识性和政策性的教育,而是要依据学生的思维方式、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形势等多个方位多个角度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依据教育目标,依靠课本但又不局限于课本,要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需求。要重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与联系,能够挖掘其他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育人的共性资源,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资源互补,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要能够融会贯通,从相近学科中挖掘思想性、育人性的东西,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以及微妙的渗透可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要把区域内的社会资源也纳入到德育体系内,可以利用政府以及社会团体开展有益于学生思想素质、道德意识发展的专职讲座或专题活动,以及利用网络来组织大型网络课程,实现高质量的资源共享,为缺乏教育资源的地区和弱势家庭提供资源便利,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拾思想政治的“育人本质”,体现思政课程的人文关怀。
        五、总结
        随着社会变革、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多元化信息充斥的当下,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受到多方面文化和思想的激荡会出现的不同的偏差,而德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因此家长和学校在学生的德育上是需要多多重视的,并且为之考虑多种教学途径,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德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发亮.家庭社区小学语文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研究[J].好日子,2020(10):00147-00147.
        [2]刘建平.学校课程再造:教育与生命同行——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概述[J].考试:高考文科版,2015(4):66-67.
        [3]朱洪翠,高建春.卓越小学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的视角[J].教学研究,2017,40(4):34-38.
        [4]李燕.新常态下中小学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合作体系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6(5):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