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2期   作者:邹序安1 田银萍2 陈建康3
[导读]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主要职能之一,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
        邹序安1  田银萍2  陈建康3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铜仁  554315
        摘要: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主要职能之一,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高质量发展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主要职能之一,社会服务成效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重要指标[1],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是高职院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界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行使社会服务职能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8-15]。关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泛化性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具体的行业、企业等服务对象之间是一种松散的互动关系,缺乏具体的服务方式,缺乏服务主动性和服务能力提升的主动性,短期内难以产生较好的社会服务的成效;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为服务对象从事的具体的服务,如高职院校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以多种形式为服务对象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活动。其特点是服务的针对性强,与服务对象联系紧密,服务过程和服务能力提升的主动性强,能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或管理难题。
        二、社会服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
        1. 社会服务推进高职院校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和职能定位决定了院校的建设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主要职能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三个方面,其中社会服务是变化最为显著的一个[12],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社会服务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且越来越高[2-7]。社会服务解决了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展什么样的科学研究”等关键的问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推动三大主要职能高效循环和螺旋式提升。
        2.社会服务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满足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构建持续高效的社会服务模式,推进技术技能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
        3.社会服务是密切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价值取向不同但又相互促进的两个主体,有效的社会服务则是推进校企密切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桥梁和纽带。高职院校通过社会服务助力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转型升级,推进了教育资源、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为高职院校自身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空间。
        三、社会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是提升服务成效的关键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服务能力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一项主要任务。
        1.社会服务意识建设。社会服务意识包括高职院校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管理层、教师等各层面对社会服务的反应、认识、感觉等观念性的判断,表现为理念、态度、情感及价值取向。在各层面的服务意识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主要负责人及领导班子社会服务意识的强弱,对服务能力建设起决定性作用;发挥直接作用的是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的强弱,对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起关键性作用;管理层的社会服务意识强弱对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提高社会服务成效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所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主要决定于三个方面的:一是强化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对接科技发展趋势,聚焦区域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深入推进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设。聚焦产业高端、高端产业和产业链等方面的发展,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团队,抓好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重视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推进技术技能创新积累;三是完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以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产教融合等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技术技能转移转化。
        3.社会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是国家评估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五大评估指标之一[1],加强社会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考核评价创新人才团队、技术服务团队、团队成员等社会服务成效,为激励服务团队和队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依据,为推进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评估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4.社会服务管理办法与激励制度建设。制定有利于高效服务的管理办法,简化规范管理流程,支持教师深入企业、走进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台科研与社会服务激励制度,鼓励专家教授积极主动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社会服务,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教高[2010]8号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职教成函〔2019〕10号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7]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
[8]孙凤山,张玉芳,巨荣峰.社会服务:优质高职院校的重要内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8):97-99.
        [9]曾利娟.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定位探讨.
        [10]葛振萍.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研究与实践
        [11]洪惠敏.也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职能——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33(01):32-35.
        [12]何莉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04):39-44.
        [13]张汉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解析与评价模型建立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7(01):126-129.
        [14]冯琦琳,王江涛.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及其内涵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09-111.
        [15]洪惠敏.也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职能——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33(01):3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