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济南校区)
摘要:著名的情绪教育专家丹尼尔·沙博和米歇尔·沙博认为,真正的学习过程不是“认知的”,而是“情绪的”,并提出了情绪教育法。长期以来,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人们多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解释。 随着科学家对学习过程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发现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证实情绪是可以学习的,并且情绪学家还研究出了将情商融入教育的策略。本文旨梳理情绪及情绪相关的理论,以指导今后的教学。
一、情绪理论
情绪作为一种有机体的复合状态,是心理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研究课题,它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温柔和多情,微妙和强烈,放松和紧张,这些都与其他心理过程有着广泛的联系。 自古以来,人们就广泛关注探索情感的奥秘。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情绪定义的最终结论。 情绪在理论上的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指由认知、感觉、动机、身体和运动组成的复杂过程。 情绪实际上是对外部刺激的共同基本反应,这些刺激暂时整合了心理、认知、视觉和行为途径,试图使其更容易适应当前的情况和对环境的反应。
情绪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有机体协调自身能量处理与特定场景的状态。 人的认知和行为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例如,焦虑会导致一个人逃跑,而好奇心会引发问题。 情绪状态可以改变信息处理的先后,使个体适应各种场景的需要。 研究人员对这些因素在不同情绪成分中的比重,顺序和分类有不同的看法。 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将情绪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身体唤醒(例如。 表情,大脑和肢体),行为,以及主观感觉(例如。 对事件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Izard(1977)通过因子分析提出了人类的11种基本情绪,区分了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显然,情绪的分类,无论有多少种,都是根据其维度,建立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的。情绪固有的一些特征,主要包括情绪的动机、兴奋、强度和张力。
情绪研究的第一个难点在于它发生在具有外部行为表现并伴有内部生理变化的特定情境中。 情绪与环境,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与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水平上的其他心理过程有着深刻的联系。 人们普遍认为,“情绪”一词可以指完整和部分意义上的情感。然而,当研究者从事特定的研究时,往往集中在情绪的某一部分,因此不同研究者在目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结果甚至结论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从而在情绪研究中遇到了独特的困难。
然而,情绪的奥秘吸引了一些科学家对情绪进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当行为发生时,人们首先会直接判断结果的性质,然后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但同时,他还认为,人们通常不满足于对自己行为的结果的肤浅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思考结果的原因,这被称为归因过程。归因过程将触发新的和更复杂的情绪体验,甚至可能和以前由行为触发的情绪相矛盾。
二、情绪唤醒理论
唤醒是指对外界刺激或其干扰的生理或心理反应(Magill,1989)。当情绪被激发时,外部行为和主观体验会受到刺激。 外部行为是指身体各部分在情绪存在下的运动(例如。 面部表情、姿势和语调的变化)。 主观经验表明不同情绪的自我感觉,与外部表现相对应。
正如杜拉的“情绪唤醒效应”(1991)所建议的,观察者倾向于产生类似的反应来观察演讲者的情绪反应。 当情绪的替代唤醒连接到某些地方、个人或事务时,观察者会对这些地点、人或事件产生预期的情绪反应。 上述影响可以单独或同时施加。”
美国心理学家林赛和诺创立了情绪唤醒模型,由以下分析系统组成:对环境输入的信息进行知觉分析;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的处理外部效应的内部模型;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期望、要求或意图的认知过程;将情景事件的知觉分析与基于先前经验的认知处理进行比较的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基于这样的模型,可以假设情绪唤醒的认知机制是开始对受外部和内部环境信息影响的新信息进行内部处理。 回顾以往的经验,考虑现状,预测未来趋势。 内部信息处理直接决定个体认知比较器的操作。 情绪唤醒有效地指示认知,包括对认知加工意识的影响,对意向和动机水平的影响,以及加工方式。
情绪唤醒是身体能量被激发的程度,如微笑、大笑、歇斯底里(Revelle&Loftus,1992)。 Mather等人。 (2009年)对这一结论作了评论,并审查了他们的研究。 他们发现,在细节记忆方面,被唤醒的情绪刺激比非被唤醒的情绪刺激更准确,并且与价态无关,即情绪引起的唤醒是情绪增强记忆的根本原因及其内在特征。
耶克斯和多德森(1908)提出,一个有效的手术应该有一个最好的情绪唤醒水平。 后来,他们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假设关系,并指出操作与情绪唤醒水平之间的关系随任务的复杂性而变化。 这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908年)。 在Yerkes-Dodson的实验中,设计了三个困难的任务来观察受试者在不同情绪唤醒水平下的三个任务中的操作。 研究人员把解决复杂代数问题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把初等数学运算作为一项中等任务,把产生简单反应作为一项简单的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在困难任务中,在低唤醒水平下操作达到最佳状态,在中等任务中,在中等唤醒水平下操作达到最佳状态,在简单任务中,在高唤醒水平下操作达到最佳状态。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任务的复杂性来选择情绪唤醒水平。 当任务相当复杂时,较低水平的情绪唤醒更合适。 相反,当任务相对简单时,更高层次的情绪唤醒更有效。
基于以上文献研究,笔者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为将来进一步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文献材料。
参考文献:
[1]James W.Kalat & Michelle N.Shiota. Emotion. [M].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9
[2]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M] .1884
[3]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7
[4]柏阳,陈泉静,青紫馨,周仁来.学习前后唤醒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 2010, 2.
[5]陈维维.听力考试情境下的学业情绪唤醒实验研究. [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