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陈艳美
[导读] 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行为和生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
        陈艳美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机关幼儿园        442300
        摘要:学前教育阶段是孩子行为和生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对于幼儿老师而言,一定要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同时不断帮助幼儿纠正在生活中各种不良习惯。因此,本文从示范讲解法、随机教育法以及环境教育法入手,浅谈了在学前教育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方法
        3-6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良好的生活习惯都需要靠后天的养成。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模仿、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但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十分薄弱,除了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也是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时期。这个时期如果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现如今,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智力和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视,喜欢花钱给孩子上各种兴趣补习班,却直接忽视了他们道德素养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因此,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出发,不但突破了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同时也十分符合现代教育趋势和要求。
1  示范讲解法的有效运用,帮助幼儿培养衣着习惯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以及生活经验不足的因素,对生活习惯的形成良好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针对孩子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老师不能单单的教育和指责他们,应该采取示范讲解的方式,让幼儿懂得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性,并将老师或长辈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当做效仿的榜样。比如在中班幼儿衣着习惯培养方面,可以挑选出可以正确穿衣或脱衣的大班哥哥姐姐,让他们给中班幼儿示范如何正确的穿脱衣物。首先从下往上,先将鞋子脱掉,再将鞋子摆在床边位置,然后将裤子和衣服脱掉,折叠好放在床的另一边。当然也可以通过老师的亲自示范,边讲解边进行示范,这样促使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完整的概念,经过多次反复的强化练习,幼儿也能逐渐的掌握穿脱衣物的技巧和方法,有利于幼儿正确衣着习惯的培养。
2 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法的运用,促进孩子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中班幼儿相比起小班的幼儿,大部分都已经形成了正确的生活习惯,基本上都可以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已经可以自理的目标。但部分孩子存在挑食、喜欢殴打其他小朋友等不良行为习惯。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去帮助孩子去纠正不良习惯。一方面,在课堂上我们定期引导孩子去阅读各种有关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绘本,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的语言以及夸张的动作,让幼儿将关于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故事情节牢记于心,从而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有效的解决各种生活常规难题。另一方面,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切教育价值的机会,不能仅仅只是机械式的重复教案,而是把握住所有对幼儿身心有益的契机对他们实施教育[1]。有一天,有一位平时不爱喝水、不爱吃青菜的幼童突然鼻子出血,这时候另外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的爸爸说,不爱吃青菜鼻子就会经常流血”老师充分的意识到这是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机会,则立刻进行了引导,大声的说道:“这位小朋友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小朋友在平时吃饭时一定要多多吃青菜,不要挑食哦,多喝开水,这样鼻子才不会流血,还能让自己的身体倍儿棒!”孩子们在听完老师的话后,大多数孩子都开始尝试着去吃青菜。利用孩子所亲身经历的事情作为教育案例,很容易让孩子相信和认可。
3  环境教育法的引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首先,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前,要为孩子提前准备好丰富的操作工具。为了尽快的让他们分清自己的毛巾和饭碗、水杯等,我们可以特意利用两套图片一样的漂亮小标记,并告诉他们谁先分清自己的生活用具,就将这些漂亮的图片奖励给谁。这种教育方法孩子都十分具有强烈的参与兴趣,并通过自身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迅速的辨清自己的各种用具。其次,为了帮助中班幼儿快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在餐前餐后以及便后的手部清洁习惯,我们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张贴关于洗手的挂图,如小猫洗脸的装饰画,不仅可以起到墙面装饰的效果,还能实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洗漱台位置准备好了洗手液,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洗手。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对幼童卫生习惯的形成发挥出一定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关于精神环境方面,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十分关键,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比较欢快的曲子,老师对幼儿和蔼的态度,促使每位小朋友都能感受到来自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教会孩子唱《洗手歌》、《水管流泪》等各种顺口的儿歌,在孩子边洗手过程中,也能将儿歌牢记大脑中,从而增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意识[2]。
 结束语:良好行为意识的形成来源于实践,习惯的形成更依赖于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交流、游戏、劳动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培养孩子与同龄人交流的技能和习惯,获得“怎么做”的理解,形成一系列行为,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接触和加强,促使他们将这些行为习惯和技能发展成一种自然习惯。老师及时引导孩子相互学习,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吉九.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47-48.
[2]王霞.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2020(30):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