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平
陈仓区西堡小学 陕西省宝鸡市 721300
【摘要】
朗读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体味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运用好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强化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朗读教学 有效性
【正文】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体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呢?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标准有了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逐句领读,培养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
三.巧用齐读,提高能力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
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我想》、《你一定会听见的》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也就是朗读《船长》,我就是雨果;朗读《望庐山瀑布》,我就是李白……我的语文课堂,因学生流光溢彩的朗读而精彩!
五.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插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江南水乡桃源古镇。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也产生了对江南水乡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我们只有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得到提高,那么在朗读指导中解决“正确、流利”的难题,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作者简介】
王志平,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1年参加工作,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西堡小学二级教师。曾获“百姓学习之星”称号,电脑作品大赛优秀辅导教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辅导教师,优秀党员。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多次荣获一、二等奖,多篇教科研论文发表并获奖。用心经营教育,用爱温暖童心,引领孩子沐浴阳光,引导孩子浸润书香。我相信,生命因阅读而幸福,教育因执着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