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庆
陕西省渭南市渭南初级中学 714000
【摘要】初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而且还对学生的生活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综合性知识的教学,这样可以挖掘语文知识的深层次内容。因此,本文意在探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正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要求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对语文课本知识的讲解,转而加大了对语文综合性知识的传授,但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又折射出了大量的问题,所以老师要及时的纠正这些问题,以防影响学生其他知识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死板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较为死板,不能充分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一般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在座位上去进行学习,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一直都处于被动的状态。除此之外,在语文讲课过程中,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费劲口舌的去进行知识的讲解,当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较为死板,不能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时甚至一片寂静,课程无法很好地去开展下去。
1.2教师思维有待转变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文这门课程的认识较为欠缺,很多教师认为语文这门课程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将语文知识灵活运用,所以在讲解语文知识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认为让学生认字、识字或者让学生充分的去掌握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就算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所以学生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是非常浅显的。
二、提升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2.1将书本内容以实践方式展开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实践,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以理论的形式去进行展示,那么学生只能在口头上去进行倾听,这一种方式也不利于调动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
而如果在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中,老师将书本上的内容以实践的形式去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感受自然”这一实践活动的时候,每一个季节都有独属于它自己的特色,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采,但是每一名学生在四季的日常生活中对其感悟并不那么深刻,所以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风采。比如:在上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前,老师可以将课代表叫到办公室,让课代表组织全班同学到室外的操场上排成一排,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到小河间、桥头上等地方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这些自然环境中,每一名学生都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周边的花花草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去亲近大自然,享受自然。感受完之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去写一篇和自然有关的作文。在学习书本上的综合性活动的时候,老师通过带领学生们去走出室内、感受室外,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内心中对自然产生一种敬佩感,比在课本上更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
2.2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而德育教育在语文课程上的展现更为丰富,所以老师在开展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去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例如,在开展部编版八年级《身边的文化遗产》这节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文化遗产,比如:兵马俑、布达拉宫等。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问一下同学们:大家都熟悉这些文化遗产吗?并思考一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文化遗产?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去自由讨论,讨论完之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一起去回答多媒体上的图片。然后老师可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文化遗产,比如:剪纸。老师需要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和剪纸有关的历史,让同学们去进行了解。老师还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和剪纸有关的猜字谜,让同学们去发散思维进行大胆猜测。最后同学们需要根据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写一篇和文化遗产有关的作文。通过给同学们去介绍一些和文化遗产有关的文化,可以更好地去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充分的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之后,增强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结束语】综合性学习是不同于语文课程的一个教学内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所以在综合性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充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多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支撑。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几点体现——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J]. 吴媛媛;. 基础教育参考 2018(01)
[2]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本土化设计研究——以七年级和八年级教材为例 [J]. 梁文;.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