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涛
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广华初级中学
【摘要】个性化教学应注意因材施教,构建层次化的美术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个性特点。围绕素质教育的指标要求,教师可通过美术的知识面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不局限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让思绪更多的交织起来,促使学生有美术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美术学习的实际表现,进行个性化教学思考,使得学生们均有进步的机会。
【关键词】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教育逐渐摒弃了以往教师主体的模式,倡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中最大化受益。美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作品的学科,发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与思维方式,就显得更为重要。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掌握好美术个性化教学的船舵,致力于培养好学生德智体美劳中的“美”这个方面。
一、明确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之中,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成绩之上的,通过成绩对学生的美术水平进行评价。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以表标准化考试为单一测量标准的模式不能全面的对学生的水品又深度的了解,存在片面性。正是因为存在这一问题,更需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向着个性化教育的方向发展,不应该只注重美术成绩的提升,还应该将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与能力加入其中,对于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全面的考察,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确立个性化教育模式,拥有明确的学习方针,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出现偏差,才能促进初中美术教学个性化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人物绘画的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做绘画的对象,教师可以在学生群体当中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然后让全班同学以这名同学为绘画对象进行创作,然后将作品进行展示和评比,然后分享心得,总结经验,并且让做模特的学生选出自己最满意的一幅画,这样的教学自始至终都充满着趣味性,学生绘画的对象也是现实中的同学,会激发学生高涨的创作积极性,并且愿意在绘画当中加入自己的“小构思”,让课堂气氛得以活跃。在学生绘画完之后,教师也要做出点评,总结学生绘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优点,完善教学过程,在一堂课结束后,教师会发现,每个环节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并且意犹未尽,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能够让学生逐渐热爱美术,并且思维得到大幅活跃,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突显个性化的教学特征
在以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老师主要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绘画技巧和美术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创造过程和独立个性的培育重视力度不足,从而约束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散以及独立个性的强化。因此,作为引导学生创作的美术老师,其就需要创新原有的美术教学模式,把个性化的教学融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逐步突显出学生的课堂个性,激励学生用其自己的思维和技能创作美术作品。主要体现在:其一是材料运用的多样性。
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不要把创作材料拘泥于颜料和画笔,其还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花朵、树叶等等,创作更加贴近大自然的内容,从而真正抒发其思想感情,突显其独立个性;其二是创作手法的自由性。在美术老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基础绘画手法之后,学生需要依照其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适当地创新原有的创作技巧,使用除了画笔以外的绘画工具,给整个美术作品增添诸多魅力,充分体现其创作个性;其三是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学生之间的审美不同,最后呈现出的美术作品也就不一样,不论是其作品颜色,还是表达的情感,都会依照学生的个性而变化。比方说,一些学生喜欢用鲜艳的颜色,其整个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都是欢快的、愉悦的,有些学生喜欢用冷色调,其整个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是相对沉静的、安静的,这都突显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四、突出教学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初中美术个性化教育方式的应用,要注重实现“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和美术动手能力,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实现学生更好地发展及进步。个性化教学模式应用于美术教学中,要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进行改变,跳出绘画教学的单一性,把握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进行深入感受[3]。同时,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看,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作品情况,对作品中蕴含的“美”进行探索,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对此,美术教学中对教学实践探索工作的把握,要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视角出发,切实、有效地提升美术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五、尊重个性,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的合理与否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标准,他们的能力和风格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将自己看待事物的标准强加到学生身上,而应该巧用多种方式去进行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个性作品给予表扬,对可能做得不够好的学生加以鼓励,让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借助美术作业来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作业上画不同表情的Q版人物来表明作业的完成度、优秀程度是怎样的,对优秀作业在人物下面写出表扬的话语,对需要改正的作业写下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鼓励他继续加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对教师的评价越来越期待,从而会更加用心地完成作业。教师还可以采用互评的方式,借助网络开创学习平台,让学生将一些绘画作品或者手工作品上传到平台上,让学生进行评价,使他们在学习中互帮互助,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初中美术教师要积极地了解和认识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个性特征,同时坚持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学生的基础情况和相关的美术教学目标进行有机和科学的融合,把教学重点放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不是传统观念上的重教学而轻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丽.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332.
[2]李调霞.个性化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3]肖育宏.浅谈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