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铭华
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 256600
摘要:美术是视觉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可以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但是,在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大部分美术教师都重视造型表现而忽视欣赏教学,甚至有的老师把欣赏课列为雷区,从来不会涉及。部分老师虽然也上欣赏课,也欣赏课本美术作品,但也是表面现象。只注重了皮毛而忽略了内涵,更谈不上欣赏的方法。很多时候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将会从网络搜集的资料强制性的交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行为对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限制了孩子的美术思维的发展和兴趣的培养,最后也就造成了小学生的兴趣和审美情趣扼杀在摇篮里。因此,在当今素质教育的领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可以说是一个明智之举,是让小学生对美术的创作和体验有一个全面深入透彻的了解,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审美素养。那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如何将教学更好的开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字: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审美素养;
前言:美术是一门集人的视觉、心理、生理、情感于一身的艺术学科,促进学生的艺术情感的发展。而素养则是侧重于小学生的情感、兴趣、生活能力、创造能力和个人能力的价值培养,审美素养也就是促进小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成为对社会、国家更有用的栋梁之材。怎样通过美术欣赏的教学来促进和增强小学生的审美素质,需要有针对性的从重要的细节入手,从而才可以有效的对症下药。
一、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可以从本身的教训内容出发去完善和改进。
面对一件美术作品,如何去欣赏很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教师在讲,学生用耳朵听,而忽视了用眼睛看,用心想,这中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其实,很多经典的美术作品是和我们这个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在小学生的角度看来,可能更多的是不理解、看不懂,就更谈不上其中的美在哪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发达为我们美术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找大量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和创作背景,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画家的创作背景、故事,感同身受的理解作品,和创作者本人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将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融入一些现代的信息技术,例如动画的形式、讲故事的形式等等,直观的呈现作品,让学生在进一步的面对作品的同时,感受作品带给自己的情感享受。例如,学生在欣赏唐代画家张萱《捣练图》时,我们用视频的形式将有年代感的作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很快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会主动的看作品中的人、事,以及发生的故事,很快的就融入了作品。
(二)、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通过将画作背后画家的故事以及画家的绘画风格等等来充实画作,让学生可以在欣赏作品之前对画作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拉近小学生和画家的距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将自己带入到美术作品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从而,可以让学生在独自欣赏画作的时候可以看出更多的东西,也可以看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八课《山山水水》的时候,欣赏的是中国山水画,单纯的给小学生看教材上的几张图片,可以说很枯燥乏味,色彩没有那么艳丽,画中的内容也没有那么惊艳,有的甚至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风景,这是一种朴素的美,小学生理解不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就很难谈到它的美,甚至在老师不断的提问之下感到更加无趣。
在此时,教师就可以改变一下,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将中国山水画的来源和历史讲给学生听,搭配一些作品再将一些画家在作画时的灵感和故事讲给学生听,与此同时将山水画的画法特点也讲解出来,小学生了解到这些,再去欣赏山水画作品,审美的水平就会有一定的提高,在有了一定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审美的素养也会逐渐的提高。
(三)跨学科进行教学。美术教学在小学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很多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是跨学科的,例如诗配画,就是典型的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的美,我想只有古诗是最配的,诵读古诗时配合欣赏中国画,那么它的意境就更加的深远,同时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真是一举多得的事情,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
二、丰富美术欣赏形式,扩展学生欣赏思维
在小学生美术课上,大多数都是以展示和欣赏为主,形式大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发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几乎没有话语权,这样限制了学生自我观点的表达,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欣赏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例如教师讲作品、学生讲作品、小组合作讨论作品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
总之,美术就是要通过一些美好的事物来感染学生去树立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感知,让学生可以从小培养审美素养。小学是容易培养兴趣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作品的美。时刻不要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课前要了解学情和认知,将美术欣赏课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地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参与到作品欣赏当中去。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格列佛游记》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一下大与小的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可能就是单看书本所不能达到的,加上视觉听觉的冲击,就会让小学生兴趣更加的浓厚,欣赏的时候就会拓展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去通过欣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有趣的大人国和小人国。
三、将欣赏创作同时进行,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体现,而美是通过眼睛发现的,学生应该在发现美的同时记录下来。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和美术创作的理论之下,教师应拿出部分的时间给学生去自主地动手创造自己眼中的美,鼓励让学生可以大胆的想象,在课堂讲作品带给你的咖难受用绘画、短文、创作小诗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子既锻炼了小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又拓展了小学生的创作和想象思维能力,从而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
例如,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中,就设置了很多适合低龄化儿童欣赏的内容,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那么对于感兴趣的东西接受的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动手创作的能力。在学习《小挂饰》这一个课时,就是要求既要有欣赏美的能力又要有创新的思维。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可以制作小挂饰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带一些自己认为好看的材料,在课堂上,欣赏完书本上的展示的漂亮的挂饰后,让小学生自己动手选择自己认为适合制作小挂饰的材料,从而通过自己的审美去合理的搭配颜色和形状,做出自己认为最漂亮的挂饰。教师在学生动手的时候可以在一旁辅助教学,最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认为的最美的挂饰,并且说出自己的创作灵感。由此,不仅可以让学生锻炼到语言表达能力,更锻炼了小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受,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提高。
结语: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以及欣赏创造的最佳的途径。审美素质的培养也是当代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部分。美术在其独特的方面发挥着作用,通过美术欣赏课去发现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情感方面的色彩,促进审美、创作、想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娟. 如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J]. 新课程(综合版), 2018(8).
【2】刘泽. 如何在美术欣赏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C]//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十一卷. 0.
【3】郭佳佳. 如何借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审美素质[J].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