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2期   作者:张洁
[导读]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发生的欺凌行为

         张洁
         四川省罗江中学校   四川罗江  618599

         摘要: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发生的欺凌行为,这种欺凌行为在中小学校频繁发生,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受到欺凌行为的冲击,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主要从校园欺凌的定义、特点、反思等三个角度进行探讨,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字:校园欺凌  特征  对策  

引言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学生间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地点主要指在学校及学校周边地区。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殴打、辱骂、诽谤、敲诈勒索、起绰号、散布谣言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欺凌形式也日趋复杂多样。在我国,只有当校园欺凌行为上升到校园暴力的程度,甚至触犯到刑法,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10个省市对5864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的学生占到6. 1%,“偶尔被欺负”的占到32. 5%,男生较之女生更容易受到同学的欺负。校园欺凌总体呈现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特点,这不但对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造成影响,而且损害了依法治校的良好校园氛围。它严重侵犯了被欺凌者的人身权利,给受害人的身心带来巨大创伤,同时也会给欺凌者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校园欺凌的定义
北欧最早对欺凌进行研究,然而不同语言或文化对英文“bullying”一词的理解和解释是不同的。1978年挪威卑尔根大学的Dan Olweus教授的《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 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一书出版,标志着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开始。随后,校园欺凌问题陆续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密切关注。
我国对校园欺凌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山东师范大学张文新教授在1988年首先开展了对中小学生“欺凌”问题的研究。张文新教授指出,欺凌具备了以下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首先,欺凌意味着会对他人造成不同类型或不同程度的伤害。其次,欺凌行为双方在力量上存在不均衡性,即欺凌行为的实施者在体力或者心理力量上处于优势地位,而受伤害者处于弱势,在受到欺凌时不能有效地反击或自卫。再次,欺凌行为通常还具有重复发生性,即遭受欺凌的个体也会经常受到他人的攻击,而实施欺凌行为的个体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常攻击别人。
2.校园欺凌的特点
校园欺凌包括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对被欺者采取拳打脚踢等肢体暴力或勒索钱财等行为;间接欺凌指对被欺者进行排挤孤立或语言谩骂攻击等。校园欺凌概括来说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集中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财物、身体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学生肉体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行为的普遍性
校园欺凌目前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校园。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智与心理都还不成熟稳定,对自己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再加上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常常把欺凌理解为同伴之间的小打小闹,造成中学校园成为欺凌的高发地带。无论学校所在地和规模大小,欺侮行为的发生都是普遍增长的。
2.2 手段的多样性
         常见的手段不仅包括对被欺凌者直接的身体暴力攻击,如推操、掌捆、拳打脚踢等,还包括对被欺凌者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如嘲笑、侮辱、恐吓、勒索等,除此之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敌视以及心理上的折磨也是欺凌行为的表现。
2.3行为的反复性
学生间的偶尔捉弄、开开玩笑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过程,但欺凌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反复出现,欺凌者习惯上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害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因此他们会反复地把被欺凌者作为攻击对象。

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将受欺凌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的心理,欺凌行为通常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他们会肆无忌惮地多次反复欺凌受害者,并以此为乐。
2.4女孩欺凌越发突出
          女孩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一种,是指“在力量失衡的情况下,对身体、心理、财物、权利造成损害的恶意行为”;包括肢体欺凌、财物欺凌、行为欺凌、强迫行为、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等六类。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欺凌事件只发生在男孩身上,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校园暴力事件中涉及到女性加害者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方式残忍,给被欺凌着带来的伤害更深刻。我们也常常在互联网上看到学校女生聚众殴打她人。这些事实都说明女孩欺凌事件越发突出,且后果更为严重。
3.校园欺凌的反思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增多,过程触目惊心,性质十分恶劣,一些女生间的校园欺凌,施暴者采取的手段残忍恶劣,侮辱性极强,多次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广泛关注。2019年11月28日,福建中华技师学院15岁女生小小在宿舍内连续2天内遭5名同学欺凌。2019年12月2日,江苏淮安15岁中专女生索要钱财未果,伙同他人殴打一13岁女生。2019年12月11日,福建莆田一女生被围殴被逼下跪的视频在仙游当地传播。警方初步查明,因同学间发生口角,一女生伙同校外人员殴打同学。2020年4月21日,驯乐中学九年级两名学生发生口角,引发冲突。其中一名学生叫来4名社会青年,殴打另一位学生及同宿舍的7名学生,造成8名学生不同程度的受伤。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致命的校园欺凌》,一个15岁少年,两次自杀,留下三封遗书。正直青春年华的少年选择喝剧毒农药。他被同学欺负,被迫夜里给同学跳舞,用热水就会遭同学殴打,向老师反映却被骂学习不好......最终用最强烈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痛苦。看完这个视频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内心充满愤慨。原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学堂,为何会欺凌事件频发,是什么让青少年变得如此暴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
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校园欺凌研究的关键话题,众多学者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就是为了能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措施。纵观现有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解决措施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着手,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系机制,形成合力,一起关注欺凌现象,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但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解决措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而空洞,基本上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也会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通过对校园欺凌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措施,在执行上都存在问题。解决校园欺凌的措施已经提出很多,但是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可以从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得知。所以,防校园欺凌责任仍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校园欺凌若要从根本上进行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必须协调行动,形成合力,一起关注欺凌现象,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参考文献:
陈光辉.(2014).中小学生对欺凌现象本质内涵的感知.心理与行为研究.(5) :639-644.
董会芹,张文新.(2005).家庭对儿童欺凌受欺凌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3) : 127-131.
郭一建.(2015).社会工作介入流动青少年同伴欺凌行为的实践研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34-37
贺岚.(2014).看不见的角落一关于我国中学校园里的女孩欺凌现象的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纪林芹,张文娟,张文新.(2004).校园欺凌与同伴背景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 104-109
刘天娥,龚伦军.(2009).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7);67-69
马琅,张建新,魏嗣琼.(2001).中学生欺侮现象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2(3):249一250.王中杰,刘华山.(2004).校园欺凌中的欺凌、受欺凌者和旁观者.群体研究综述.心理发展与教育. (1) :92-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