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善勤
(浙江省嘉兴一中实验学校,浙江 嘉兴 314000)
摘要:素养是通过训练和实践而内化的个人道德修养,它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前途。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数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作为综合性、逻辑性强的课程,其蕴含着重要的文化技能及科学思想等内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样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素养;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各界将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问题提上日程。就数学课程而言,教育者除了注重传授知识,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问题,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素养如何有效落实问题引起了广泛地探讨。本文就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方法,以期对其他同仁有所借鉴和参考。
一、提问式教学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提问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导学”的教学方式,该法为学生建立自由探讨的宽松氛围,强调了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单一化模式。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受到教师的青睐。提问教学法呈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其涵盖了逆向问题教学情境、生活化问题情境及合作方式的教学法等,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法给予教师更多选择的空间,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当,能够显著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1.采用灵活的逆向思维法,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问题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法,”以问促思,以疑促学“的优越性,受到师生的欢迎。该法不仅能有效点燃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还培养他们自主思考、深入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这对于学生学科素质的养成,无疑发挥着积极的功能。
例如:以”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其中“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学习为教学的难重点。它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该图形的判定标准,能依据已知条件绘出平行边形等。为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问题情境教学法。比如“大家知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吗?”“请大家想一想,已知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那该四边形一定为平行四边形?”。在该课上,笔者打破了常规提问法,是以逆向提问法,使学生深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另一个视角来学习新知识,能够使学生建立逆向思维的意识,灵活变通地处理数学问题。此外,引导他们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猜测和论证,不但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而且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奠定基础。
2.使数学富于生活化,培养学生践行能力
数学本身的综合性,决定它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不少有关数学的现象和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与生活相链接,有意识地将抽象知识更富于生活气息,从而化解学生对数理知识的枯燥感。同时,也使他们懂得从生活角度科学地看待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有效地体现了生活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对知识站在生活化角度看待,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联系生活列举实例,以知识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示出来,有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此,在设计数学教学方案时,增强课堂的生活化气息,将晦涩的课本知识“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其践行能力。
3.基于问题的合作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合作情境的创设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人翁的教学模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学习知识的方式,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及学习习惯,在生生、师生间的共同合作学习与探讨中,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例如:以“平行四边形”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将学生分为几组,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积极发表见解。首先,笔者让每个组成员预先备好四根长度不同的硬棒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并让他们共同探讨:“所围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双面胶粘贴成平行四边形,最后,每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派出发一个代表描述对该成果进行论证,说明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理由。通过该过程,学生思维得到有效发展,通过群体智慧力量的发挥,最终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该教学法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使他们意识到合作对研究的意义,从而有效培养他们各项素养。
二、以常规错误开展教学,强化科学思维意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理解上的偏颇。虽然学习中犯错误是无可避免的事情,但教师应重视学生出现的各种学习现象,帮其探究原因,引导他们深挖、探讨产生该错误的因素,进而进行反馈和及时纠偏,从而使他能够正确地理解数理生态中,将新知有机地注入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中。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维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其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常发现有不少数学概念,学生仅学习的表面的形式,而没能搞懂数学的内在规律及思想方法,从而造成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在具体数值引入字母时,学生常会错误地认识“a是正数,而-a是负数”,甚至在复习过程中,进行a与2a大小的比较,肯定2a比a的值大,而不对a进行分类探讨;对于无理数的概念认识也混淆不清,错误以为开平方就得无理数……。这些不该犯的常规错误,说明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存在机模地套用知识,而没能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此外,他们往往不考虑数学条件,而把某些性质和结论随便进行推理。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除了授之鱼,更要“授之渔”。
三、趣味与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新课程一直以来将提高学生兴趣及自主探究定为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性。具体来说,可以开展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其积极投入教学中。同时,还要满足中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只有这样,方能促进学生在数学探究的过程增强探索精神,对知识进行深入地求索。
例如:以“图形的旋转”一课为例,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笔者开设了以下探究环节。如用一个三角板在纸上画出相同的三角形,再将该三角板与图重合,然后以其一个端点为中心,顺时针稍加旋转,随后画下该图形,最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此外,为了比较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怎样的变换,才能使两只手完全重合?仅作轴地称、平移或是旋转变换能做到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学生积极探究就能解决的,在该过程中,学生对此乐此不疲,既习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自身的探究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总而言之,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需要合理的方法,将其逐渐渗透到教学之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授之鱼,更要授之“渔”,即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的传授。此外,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发挥他们在课堂的主人翁作用,促进其以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只有这样,方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素养的培育工作,显著地推动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诗方. 初中数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科素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0, (6)
[2]闵晓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J]. 家长, 2020,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