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协调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2期   作者:林素琴
[导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的重要素养之一

         林素琴  
         擢英中学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的重要素养之一,它解读了树立正确人地观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生态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文章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人地协调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浅显的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培养
         前言
         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涉及到了世界各地区的地形、资源和气候等知识的学习,这不仅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还要学生有敏锐的思维。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教学模式,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都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师生的课堂效率,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协调人地关系,已成为教师目前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具有人地协调观的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是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意识”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提供各种具有针对性地理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与学生更加贴近的情境模式。在确定情景模式后,还需要选择生动的形象,让教学更加通俗易懂【1】。在确定情境后,还需要选择与其合适的呈现方式,可以结合文字资料、图像资料、视频资料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明确情景后,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展开一些列的教学活动。对于初中生来讲,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画图、漫画、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
         例如,在进行《世界的聚落》的教学中,教师设置情境教学,借助多媒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插入一段视频,随后设置问题:有没有同学去过或者听说城头山呢?据考古发现,位于湖南常德县的城头山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那么,为什么在6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会选择在山上建立起他们的家园呢?学习了这一课,你们就会找到答案了。就这样,通过设置有效的课前导入,在进行具体的分析,引导学生展开“具有人地协调观的意识”的重要形式。
         二、“具备分析人地关系的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在进行“分析人地关系的能力”这一关键能力的培养时,教育工作者应该把重点落在“分析”上,分析应该由内到外、由宏观到微观进行分析【2】。

对于学生来讲,培养他们的人地关系能力,就是需要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对有关人地关系的现象、过程、结果背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践与判断,科学合理地解决人地关系。其中,案例学习法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结合实践调查同步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现象、过程、问题的背后找出趋势因素。
         例如,在进行《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例题,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人地关系能力。例如教师引出题目,让学生分析在东北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工业产业等方面的关系,让学生通过习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另外,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并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能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策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协调人地关系一般具有普遍适用性,它的体现形式就是地理观念,地理观念包括人口观念、资源观念、环境观念等多方面,具体来讲,就是将人口数量进行控制,提高人口的质量,通过转化发展的形式,进一步资源使用的能动性,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这在初中教学中还是比较常见的。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理规划,首先设计出逻辑关系,梳理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寻找出相应的对策,当然,这两方面可以相互关联。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是开展多项活动,借助于沟通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进行思想观念的有效联系【3】。
         例如,在进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寻地理知识的普遍性、逻辑性、系统性。首先以秦岭——淮河线的讲解为例,可以列出一个表格,表格以秦岭——淮河为界限,进行南北方城市地区的对比,然后通过横向对比一月平均气温、河流封冻状况、年降水量、耕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作物、主要运输方式几大类,通过列表,明确呈现出知识的普遍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建立出框架体系,让学生的学习呈体系分布。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如果需要实现“人地协调观”素质的培养,首先将素养分解为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提升,实现地理学科的有效学习,当然,这些都需要运用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当中。通过此环节,让学生从最初的“地对人”和“人对地”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地理的理解,实现人地协调观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素萍.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0(28):48-49.
         【2】赵伦达.人地协调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中),2019(10):212.
         【3】孙翠苗.初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3):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