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对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2期   作者:卢俊达
[导读] 当今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各个教学范畴

         卢俊达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
         摘要:当今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各个教学范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其难度很大,但是地理也因为这一点,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学科,中学生应该以认知空间的方式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也就是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地理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思维方式的特色,地图是地理空间思维的载体,各种地理思维活动都是借助各种形式的空问展开、正确的心理地图来进行的,这种借助地图对地理问题进行各种空间思维的心理活动称为地理空间思维。因此,这也给地理教师增加了很重的任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其中的重点及难点,这也是制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于攻克的问题,所以需要准确的掌握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的概念,从而了解其基本原理,是形成地理思维空间的奠基石。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空间思维;培养
         引言: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及对象非常多,大多是学生本来较为熟悉的具体事物,比如山川、河流、云雨、矿产、国家、城市等等。然而,这些较为熟悉的东西,学生却总是难于从整体上真正透彻地把握、理解并掌握、运用它。教师要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地逐步地树立空间思维意识,对空间思维的感知性、区分性、联系性、实用性,逐步完善和提高,在加强记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思考并且准确知道空间位置的范围,密切的空间联系出发,有图象影像分析过程的思维方式。因此,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地理空问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课堂教学的“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
         1.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教具主要包括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等
         2.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描绘、比方和讲解,配合前面两种方法,把某些难于捉摸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直观化。例如,讲我国东部雨带的活动及其与季风的关系时,我把冬、夏季风比方成学生比较熟悉的两头相斗的牛,并起名为“冬牛”和“夏牛”,牛头相碰处便是雨带。冬季“冬牛”力大,雨带南移;夏季……,通过一番形象的描绘,再配合所画的草图,大多数学生都能想象出雨带推移的情形。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
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神奇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巨大无朋的事物也同样能以其真实而又玲珑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地球、台风、南极冰盖这些庞然大物,借助卫星的“眼睛”,人们已能真实地感知其形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这些神奇的“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本事,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尤其有用,是地理教学应该大量“引进”的东西。在众多的现代教学设备中,又尤其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利用它,可以在小小的屏幕上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形象地示意出褶皱、断层的形成;可以模拟出黄土高原被流水侵蚀成千沟万壑的过程……,这些无一不是令地理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是如坠五里云烟的教学难点,在它的手下却迎刃而解,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能得以空前的提高。由此可见,尽早尽快地把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引入地理课堂,是每个地理教师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解决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一难题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


         二、钻研教材.使学生的空间认识由平面转向立体教材中的插图除照片外,大部分都是平面图,使学生很容易产生错觉,长时间观察,只注意长宽大小,却忽略了高度和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重视学生三维空间思维的培养。例如讲述《中国地形》一章内容,除用教学挂图说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外,使用模型图观察,指导学生在沙盘中动手堆塑中国地形,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中,观察三球运行仪,或以地球仪和电灯灯泡做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昼夜交替和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现象,来加深学生空问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三维意识的建立,使得学生深刻的理解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综合比较。加强空间思维目前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空间联系明显的问题,在讲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时。让学生观看有关的“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光盘。并讨论总结温室效应的影响,最后帮助学生分析:大量燃烧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质,使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到空中,增大了“温室效应”的作用。造成的后果将会使冰川部分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机岛屿和沿海地区的低平原和城市。使人类生存发展的陆地空间有所减少,进而造成一系列生态变化和影响全球经济结构。还有地球上太阳能量的分布由低纬度向两极逐渐递减的规律.从而引起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洋流运动的规律,影响沿海地区湿度变化和海水盐度的分布变化的规律:洋流对世界航海影响的规律,渔场分布的规律等,把空间跨度极大的两个地理事物、现象联系起来,揭示人地关系的奥秘。
         四、促使地理图像直观、形象,建立地理空间概念空间概念是进行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的关键,而空间概念的建立必须凭借形象的地图来展示。地理知识中的空间概念是根据地理事物存在的不同位置、不同距离、不同范围和许多地理现象难以直接感知的特点,通过形象直观手段,树立地理事物存在的位置层次、范围大小、距离远近、高低深浅长短等关系。
         1.利用直观教具地理直观教具与现实地理事物相比较小,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易于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其中,教学挂图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象提供场地;示意图主要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图片资料、模型、模具主要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巨大无比的事物也同样能以其真实而又玲珑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众多的现代教学设备中,又尤其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溉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问概念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
         3.画地理板图、简图教师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能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比如讲世界洋流的分布,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把抽象的洋流化为直观的“彩色粉笔线”,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想象的直观素材。从某个角度讲,这种草图比挂图效果更为有用,因为它的信息量要少得多,不易产生干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因此,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不但可以突破难点,而且是学生形成空间概念的桥梁。
         结语: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白地理事物由于太大,又比较客观和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把握教学的方法及方向,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较适合的教学方法,注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够效果更佳。学生通过老师展示的图文及综合方面的训练,才能够熟练掌握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扎贤明;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科研究2014(12)
         [2]丁学松;高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2015(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