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2期   作者: 李培良
[导读] 初中是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

         李培良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民族实验学校 532204
         摘要:初中是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学科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具有独特优势。初中生已经基本具备为人处世的能力,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德育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的待人处事,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引言
         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要对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引起重视。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内容、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后,探索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结合课本知识,展开德育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前,首先要充分研读教材,找出其中的德育节点,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知识点讲起,并以知识点为中心展开延伸学习,引导学生品味课本内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引用丰富的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扩大德育的育人效应。例如,在讲述《少年有梦》这一课时,教师要将梦想与奋斗、国家复兴联系起来。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有梦想,都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是少年独有的特征,是成年人所不具备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首先需要肯定学生的梦想,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要尝试将学生梦想与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怀。在讲解课文时,要结合丰富的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详实,可以将袁隆平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覆盖全球梦)作为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向袁隆平学习,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作为公民,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应当从小就培养公民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例如,教师在对《民主与法治》章节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公民身份和需要履行的责任,让学生自己讨论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知道哪些事情是禁止做的。教师可以举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件,比如恐吓敲诈勒索同学、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网络散布谣言这些破坏国家法治的事件都能作为很好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对法律禁止的行为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学生就能明辨是非,也让学生树立抵制危害国家法治的行为,树立维护国家法治权威的意识。除学生的公民身份外,学生在生活中也有子女、朋友等身份,教师要让学生做好该做的事,成为合法的公民、成为懂事的子女、成为热情的朋友,这样学生在扮演好各种角色的过程中,能体会成长的意义。


三、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生生活
         学生生活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土壤,德育教材要扎根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才能使德育走向学生。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根基: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入手,以“我”的初中生活与同学、老师、父母交往为主题;从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展到的社会入手,以“我”社会成员身份为主题;从学生生活所在的国家入手,以“我”的公民身份为主题。正如杜威所言,指导不是从外部强加的,指导就是把生活过程解放出来,就是把儿童的经验解放出来,使他充分地实现自己。教材是通过呈现学生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反观自身现实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再超越学生琐碎的生活情境,为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获得未来幸福生活提供引导。“学习”无疑是在校中学生生活中的大主题,无法回避它。《道德与法治》以“学习新天地”为题,直面学生生活。学生翻开教材看到“学习中也有辛苦”赫然出现在课文中,会引发强烈的共鸣,教材就是学生的“贴心人”。在这一课的“探究与分享”和“方法与技能”栏目分别向学生介绍了如何制定学习计划以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在课堂上记笔记以提高学习效果,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中的苦乐与方法,教材最大限度地关切学生生活。此外,这一课中还由篆书的“学习”开篇,揭示学习的内涵外延并把生存、生活和学习的关系呈献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树立道德榜样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教书即理论知识的传授,育人即立德树人的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展开德育渗透教育。德育资源包括许多内容,如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均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的影响。鉴于初中生会不自觉的去模仿身边的大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表现去影响学生。如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了“诚实守信”的内容,教师在课后就需要将其付诸实践;在讲到“学无止境”时,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产生这些影响的前提是良好师生关系,因此,教师需要增强师生互动,维护良好师生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要逐渐引导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渐的唤醒学生,促进学生实现自我觉醒。只有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黄富强.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2):92.
[2]顾敏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J].情感读本,2019(27):16.
[3]陈小军.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