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2期   作者:葛璟璐
[导读] 随着课程的改革,教材的更新

         葛璟璐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中心小学   311261
         【摘要】随着课程的改革,教材的更新,“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呈现活动化、情境化等特点,所以这门课的学习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更多的应该将学习延生到生活。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生活化”教学总是差强人意。那么如何实现“生活化的课堂”,笔者通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结合有效策略,对“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析。
         【关键字】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现如今,更改后的教材无论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还是版块设计等,都越发贴近生活,越发要求教师把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体验、去实践。教学只有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新课改的课程目标和育人的目的。
          一、“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的教学的理念已经有了更新,但“生活体验融入课堂教学”这一主旨还是停留在表面,且在实际教学执行时,也面临种种困境。
         (一)情境设置停留表面
         “生活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要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渗透其中,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儿童的生活。而在真正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把生活资源带进课堂,但也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或概念,为了情境设置而设置情境,白白浪费了好资源。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班级生活有规则》这课时,通过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小游戏来引出“规则”这一概念,但过后因为时间关系,教师没有充分引导,最重要的讨论“什么样的规则是合理的”以及“大家一起来制定班级规则”两个重要的环节只是匆匆走完流程,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自主思考和辩证而制定出适合本班的班级规则,导致本堂课还是停留在“我们要遵循班级规则”认知目标上,情境设置流于形式,没有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起到服务作用。
         (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生活化教学”课堂更注重将生活元素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但当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资源选取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选取的教学资源较简单,教师没有经过提炼,使教学成为一个只是简单复述的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发散思维的训练,当然情感也得不到升华;二是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使得学习效果难以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
         在一年级上册《快乐过新年》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安排了一个“剪窗花”的教学内容,尽管教师出示了成品“窗花”并进行了示范,可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能力,刚入一年级还不到半年的的学生,要独立完成“剪窗花”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过年“剪窗花”这个习俗一般在我们南方比较少见,所以孩子们并不熟悉。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生活背景,以及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这样的教学内容就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实践开展匮乏
   “道德与法治”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只是让学生达到了正确的认知,而学生品德的内化往往需要一个过程,这就离不开实践。多数学校“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仅仅在教室里进行,缺少有组织有内容的实践活动。因为时间、客观条件等局限性,无法开展课后的教学实践活动,导致许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实际践行能力较差,也缺少相应的道德判断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诚如杜威所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一直都在倡导“道德与法治”课要回归生活,想要“生活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有道德的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中,让学生在遭遇生活中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复杂因素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判断,学会创造,引导学生在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一)资源选择,基于生活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的资源开发可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过去生活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很多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有道德价值的东西。
         如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时,教师从学生每天的上学道路入手,让学生回忆每天来校的情景,引领学生了解大家是通过不同的道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到学校的,从而引出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对生活经验的回放,而道德意义就是在这种生活的回放中呈现在学生的内心。
          2、关注当下生活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共同建构课堂生活,在寻找生活资源时,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过去的生活,也要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如教学六上《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课时,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体会身份证的用处,知道它的重要性。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并不是那么明显,根据书本教材活动园版块,笔者设计了某位学生跟父母去旅游时,所用到身份中的场景(机场登机—酒店办理住宿—邮局邮寄物品回家—火车站自助取票机取票),通过情景视频的形式,有效利当下的生活资源,真实地向学生展现了生活情景,那么身份证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
          3、展望未来生活
         寻找生活资源,教学内容在关注学生当下生活的基础上,还要展望学生未来的生活。在学习《我们神圣的国土》时,作为农村的孩子,旅游的机会比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祖国的山水之美,教师把自己曾经旅游过的地方串联了一张路线图,结合自己旅游照片,制作了微视频,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了祖国名胜古迹。这样的情境创设,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勾起学生去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欲望,为学生今后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打下基础。
          (二)情境体验,再现生活
         有效的活动体验,其实都是学生现实生活场景的还原。使学生通过所设计的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


          1、聚焦生活场景
         把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情境中体验,除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迅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低年级的学生,缺乏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更需要用有效的体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道德意义,形成道德品质,然后再还原于生活。如执教《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一课中,为了指导学生值日的技能和方法,教师特意设计了教室保洁的情境表演活动,把学生日常值日中最常遇到的问题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模拟特定情境
         有时候特殊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包含着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如逃生、救护等,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很难有所体验,那就可通过模拟特定情境,让学生现场进行活动体验,获得预备知识和技能。例如一年级上册第6课《校园里的号令》,教师模拟了火警消防逃生演练这样一个特定的的情境,第11课《别伤着自己》一课,教师模拟了家中有危险的活动,这些特定情境的模拟,旨在通过演习的方式教会学生妥善处理类似问题,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三)思辨激发,指导生活
         新课程指出,道德认知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检测并被认可后,才能对学生的道德领域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然而许多时候,学生在品德课堂中获取的道德认知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存在分歧或背离,无形中阻碍了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完善的道德体系。故此,我们需要引入思辨性问题,针对学生产生道德困惑的本质,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与对比辨析。
          1、认知冲突时思辨—解疑惑
         我们的学生在参与课堂前,并非是一张白纸。许多时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会拥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只不过由于获取知识的途径与视角的不同,有些认知会与教材中的知识发生冲突。
【课堂实录】《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六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时,大家正在讨论哪些违法行为。当提到骑自行车不能带人时,许多学生表示惊讶。
生:老师,骑自行车怎么不能带人呀?我妈妈经常骑自行车带我,我也骑着自行车带过弟弟。
此言一出,居然得到许多同学的赞同,接着教室里就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这时候老师并没有急着打断学生,给出答案,而是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出示了两条法律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后款规定:市区和城镇道路上骑自行车不准带人,但在不通行公交车辆的道路上,成人可附带一名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自行车应安装牢固的座椅,通过有公交车辆通行的路口时,须下车推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 第七十二条: (一)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生1:我们已经不是学龄前儿童了,所以我爸爸骑自行车不能带我了;
生2:哎呀,我们有些人还没满12周岁,自己都不能骑自行车,更不能带人了;
生3:自行车也不是每条路上都可以骑的。
         骑自行车带人是违法,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骑车带人。或许在学生之前的生活中,“骑车带人”是件常事,无形中已成了一种道德定势。这种来源于日常生活的道德认知与文本中的道德知识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课本中道德概念的理解与认同。在层层深入的思辨后再学习法律知识,清晰了学生对文本道德概念的认知,也进而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化解心中的道德困惑,更重要的是所学的法律知识可以指导学生今后的生活,这才是道德与法治课最终的走向。
2、情感分歧时思辨—明真理
          不同的学生个体因为各自生活的环境和背景的不同,在经历同一道德事件或相同道德情境后,会产生不同的道德体验,于是在随后进行的课堂交流中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由学生彼此的体验分歧点切入,借助有效的思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分歧中的异与同,最终达成相对一致的道德视角和情感体验。
          三上年级第10课《父母有多爱我》一课《多一些理解》这个版块,说说父母有让你不理解的行为和做法吗?其中有一个内容“大人总是爱唠叨,同样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真让人心烦”,出现了情感分歧:①是的,我妈妈每天送我上学的时候都会说“要专心听课,认真学习”,每天都会让我吃鸡蛋喝牛奶……真是太烦了;②我觉得大人有时候是挺爱唠叨的,但这都是为我们好,是关心我们。
         此时教师便可抓住学生间的情感分歧点组织思辨活动“大人的唠叨真的让你不理解吗?”“大人们唠叨的用意是什么?”如此等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父母有些行为虽然让我们不能理解,但要能体会他们的用心良苦,要多和父母沟通,感受他们对我们的爱,进而形成一致且认同的道德体验,相信通过这样的思辨,学生在明白道理之余,在今后的生活中和父母相处也会多一些理解。
         (四)开展实践,回归生活
         涂尔干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德育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感受体悟,把教学延伸到课堂外,生活中。
          1、校内实践,整合课程
          儿童生活的构建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教育与学校整体德育活动的融合。比如,四年级上册第2课《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课就可以与本班的班队课相结合,学生们结合班级实际,讨论并制定了符合班级现状的班规,然后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 “遵守班规之星”活动,并在班队课中评选合表彰。
          2、校外实践,融入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要融入与日常的德育活动中,且让学校的日常德育活动成为课堂教学储备丰富的教学基础。比如学生在春游秋游活动中手机或拍摄游玩时的素材,教师可作为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家乡”这一主题课程重点素材;再如学习“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一主题时,可让学生通过寒暑假的小队活动,深入探究如何变废为宝,低碳生活等话题,也可以结合当下热门主题“垃圾分类”,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这就是最典型的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
          三、结束语
          课堂生活不能自足、自成目的,它要不断地从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为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课内外和校内外生活连成一体。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课程带入生活,使课程学习延生到课堂之外,同时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整个生活。
          【参考文献】
          [1]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47.
          [2]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Z].
          [3]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M].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20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