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学生上网的不良行为与有效防范策略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32期   作者: 王宏利
[导读] 信息技术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上网的过程中

         王宏利  
         浙江省温州中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信息技术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上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信息教师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有效防范和降低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危害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多数此类文章都从德育教育和提高课堂教学兴趣点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有效防范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总有个别学生就是不配合,影响整个课堂,本文将着重从技术角度有效防范学生上网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的发生。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 上网 不良行为 技术防范
         当今世界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且信息技术课在绝大多数学校都在机房内上课,在机房内上课与在教室里上课有着很大的不同,学生面对不仅仅只有老师一个人,还有一个比老师更有吸引力的机器----计算机。一些流行软件、网络游戏、QQ及网上冲浪猎奇等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几乎找不到不喜欢玩电脑的学生。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形、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网络对现今中学生是把双刃剑,当今中学生上网不良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学校、家庭、社会高度的关注。如何趋利避害,使广大中学生既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充分应用和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又避免互联网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上网不良行为的含义及表现
         信息技术课中的上网不良行为特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违背老师上课意图,随意进行与教学无关的上网操作等影响信息技术课正常教学的行为现象。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良甚至不道德行为,分析其现状和形成原因,防范这些不良行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道德教育,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效度。笔者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有意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上网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行为之一:在信息课堂上,教师正在台上演示操作步骤,台下有的学生在浏览网页,有的在用QQ聊天,故意下载容量大的文件拖慢上网网速,使同学们打开网页都很慢很卡,看笑话。
         行为之二:在信息课堂上,通过网络教室的软件向其它同学或老师发送一些可笑的信息,在自己的电脑上打开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网页,故意引起其它同学的起哄。页中常会出现有“美女”、“激情”等字眼的链接,学生都会怀着好奇的心理点击浏览。
         行为之三:信息课做练习的时候,经常有学生趁老师不注意很隐蔽地玩网络游戏,把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早就抛到发霄云外去了,只顾自己自娱自乐。而且这个问题就像流行感冒,会影响周围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也无心上机练习,甘愿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而“顶风作案”。
         行为之四:进入一些开放的BBS用不文明的语言留言,或参加一些网上论坛,发表侮辱性、攻击性的话题。
         针对上述行为,笔者也想过通过购买专业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为学生上网进行身份认证、上网准入、网页过滤、应用控制、带宽管理、内容审计、外发过滤,行为分析等功能。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发现,专业的上网行为管理设备是硬件+软件,价格昂贵,最低几万元,最高几十万元。纯软件上网行为管理,价格稍低一点,但对安装的电脑硬件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软件调试较复杂,而且要求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交换机配置实战经验。
         上述此类行为的发生,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学生可塑性强,这种在课堂中的不经意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我们教师若不及时的进行教育和引导,可能会毁了他们一生。当然,上述不良行为并非普遍现象,但却说明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DIY免费上网行为管理系统,防范上网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对待信息技术课中的上网不良行为,笔者本着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因材施教等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限之以规”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利用技术手段加以防范。
         1、勤动手,“丰衣足食”
         面对昂贵的专业上网行为设备(深信服,网康),笔者只能望洋兴叹,几百几千元所谓上网行为管理路由器(飞鱼星)根据承受不了笔者所在单位近200台机器的同时上网的并发数,只适合普遍家庭级的使用。
         那么如何打造既不要钱,又可以承受几百人的同时上网的系统呢?经过一段时间查阅资料摸索学习,试用过Mono、ROS路由系统,发现一款叫Hi-Spider Router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安装在具有两块以上网卡的普通PC机上,下接交换机就可以为几百台学生电脑提供上网服务,而且通过B/S结构进行服务管理,管理员可以给普遍教师分配使用权限。
         2、ACL(访问控制列表),对上网达人说“不”
         网络教室一般都会安装教学软件,要分别在教师机和学生机安装客户端,具备简单的上网控制功能,但非常容易被学生破解或学生删除掉此类软件,学生上网就不受控了,也可以利用代理软件绕过去。另一类现象,老师为了上课的需要,教师机要随时能上网,但学生端暂时不能上网。


         为了解决这类现象的发生,通过笔者打造的网关级上网行为管理路由系统,就非常方便地解决这类问题,建设机房初期,给每台机器分配了一个不重复独立的ip地址。每个网络教室都分配一段ip地址池,利用路由系统,笔者建立如(图1)所示的ACL(访问控制列表)规则分配表,将需要控制上网断网的机器的ip地址加入进去,通过激活和非激活来控制,鼠标点击几秒生效,非常方便,学生既使使用上网代理软件也无效,而教师机可以自由上网,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在讲课时,学生自顾自己浏览网页。
          3、限速规则,对下载狂人说“不”
         当某堂课需要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总会出现几个“激进”分子,一边开着下载软件疯狂下载大型软件占据有限带宽,一边装模做样地做作业,然后等着听别的同学向老师抱怨网页打不开,网速太慢太卡,看着老师满头大汗寻找网速慢的原因,没有时间组织下一步课堂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心中非常高兴,达到破坏正常教学秩序的目的。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针对“下载狂人”样的学生,笔者制定了每台电脑独立的带宽,如下(图2)所示,每台每个ip地址最高网速达到320K左右,足够打开常用的网站网页内容,某台学生机既使开十个下载软件狂下,这台电脑最快网速也就300K左右。自从限速后,所谓的那些“下载狂人”见识到老师再没有出现满头大汗,手忙脚乱现象之后,也觉得无趣了,安心地听课做作业了。
         4、关键字过滤,对不良内容说“不”
         学生浏览不良内容网站是最让信息老师头痛的事情,再加以我国悠久的传统和个别封建思想的作怪,学生也特别喜欢闹腾这方面的事。况且,有些观念思想是无法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去探讨此类问题,只能是个别提醒,严重的学生也只能约谈,既要批评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但针对一些黄毒类的网站网页,男老师还好一些,但多数的女教师就会弄得面红耳赤,学生则会一边哄堂大笑,更有甚者则大谈特谈,乐此不疲。在笔者从教十多年生涯中,此类现象层出不穷,外加近几年社会风气的影响,此风难以压制。
         痛定思痛,(如图3)所示,笔者收集了学生平时搜索频率较高的关键字,通过限制此类字样的搜索,一旦学生在上网的过程,利用百度或谷歌等去查找此类相关的内容将会被此系统屏蔽掉网址,也就是学生无法查找到此类内容,从而有效防范学生刻意去浏览此类敏感内容。
         如果学生喜欢去某些论坛发表一些不文明言语,可以通过网址过滤功能,例,输入tiebai.baidu.com就可以在上课期间暂时不让学生进百度贴吧。同时,在关键字过滤中输入“.swf ”可以防范学生玩网页中的flash游戏,输入“.exe”可以防范网页病毒,输入“.flv”可以防止学生在课堂看电影等视频,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调整相关的关键字,还学生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
         5、与班主任沟通,渗透德育
         学生的身心特征告诉我们,他们的可塑性大,为了使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更加扎实有效,笔者平时注意与班主任老师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比如,笔者在执教的班级建立集体课堂反馈单和个人学生跟踪单。课堂反馈单由班长填写,任课教师签字,简要反馈课堂情况,让班主任及时了解走班课堂情况,进行教育。个人学生跟踪单主要发放给不良行为严重的学生,由执教老师亲自给每堂课的跟踪单填写情况,连续三周表现良好的学生,取消跟踪单,发放表扬信。
         除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教育外,笔者还通过班主任利用班队活动时间,例如在与一些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上网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游戏和聊天的过程中时常会有一些不健康或者说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出现。由于学生好奇性强,你越不让他上网,他越觉得网络的神奇,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如何控制学生单独上网的时间和次数。                                      
三、学会教育,去保护课堂这片净土
         总之,由于学生是道德意志比较薄弱的群体,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容易在网上产生不道德行为和不文明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去保护。
         笔者认为:国家要高度重视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强化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一切可能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网络行为。作为网络资源的开发者,必须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上网,净化网络信息,营造健康的网络资源。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对学生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社会上,从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开始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道德观念,自觉地与不良行为作斗争,才能让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快乐健康的成长。
         要想完全地解决此类问题还需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教师不断跟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尝试,让学生们愉快、安全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能够拥有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林君芬,余胜泉 《关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
         [3] 黄 昕,贺才琼  《论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及其对策》  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4] 祝智庭 主编《信息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