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生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巨化中学 浙江衢州 324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探究了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主要包括创设生活化情境,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探寻生活中可替代的材料,有效延伸课外实验。
关键词:生活资源;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要加强对生活资源的引入,来促进科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不断融合,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初中科学教学内容往往都是对生活事件原理的分析,这就使得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十分的重要,能够让学生更轻松、更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当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缺乏利用生活资源,不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主要由于许多教师惯于依据教材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局限于教材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师更注重对知识的讲解,缺乏让学生多去分析、多去探究、多去动手操作的引导,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从科学教材来看,尽管在内容上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全面的考虑,但是其内容还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去探究、去理解。学生生活地区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教材只能将范例提供出来,并不能让所有学生都熟悉。同时学生长时间习惯于教师的讲解,缺乏自主对知识的探究,使得不能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关联,在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有着比较薄弱的意识,较低的实际运用能力[1]。
二、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为了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生活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进行充分的挖掘,可以多搜集一些生活资料,创设生活化情境,从而帮助学生开展生活实验,让学生能够再熟悉的情境当中更深入地学习科学知识。比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时,教材内容涉及到在水和汽油中植物油有着不同的溶解性,这就使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设计实验,首先教师需要创设出具体的生活情境,同学们在生活当中可能都会遇到菜油溅到衣服上的情况,对此,要怎样处理呢? 这个问题学生都非常的熟悉,大家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将几滴植物油滴到衣服上,接着开始尝试处理的方式,先用水来进行擦拭,但是油污却难以消除,这样的操作学生都能认识到水是难以去除油污的,教师趁势引导学生用汽油来对油污进行消除,教师利用滴管将汽油滴在油污上,接着用毛巾进行擦拭,很快就能清除掉油污。借助生活情境来演示生活实验,学生能够非常容易理解实验的结论,并且能够积极投入到生活实验的探究当中,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性[2]。
(二)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就使得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的关键。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演示实验,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这就使得合理应用生活资源十分的重要,并且学生十分感兴趣利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学习知识。比如,在学习“气体的压强与流速关系”时,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可以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实验,从而更好地进行新课导入。将一个乒乓球放到一个倒置的漏斗当中,让一名学生沿斗柄用力向下吹气。这时学生注意力都会集中,都在想乒乓球会掉下来吗?对结果进行着猜测。当乒乓球没有掉下来,学生都会感到惊讶,从而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在这样的疑问当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找到答案。通过这样生活有趣的实验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分组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习科学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多去动手,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对科学的认知。体验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来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分组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3]。比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对这个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利用学习分组来进行实验,摩擦力实验可以借助生活当中的一些材料,比如,模板、毛巾、石块等来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借助这些实验材料来进行运动速度的探究,从而能够得出关于摩擦力的内容,通过分组探究,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同时,还要多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的方法,支持学生对实验的自主探索,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探究实验需要的材料。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的分组实验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制备氧气的装置和药品进行回忆,让学生对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状态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质疑,能不能将制备氧气的装置用来制备二氧化碳,通过探讨学生得出可以利用。之后引导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对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去设计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精神,设计出可行性装置。
(四)探寻生活中可替代的材料
教师在科学实验当中运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材料,能够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且利用生活资源能够简化实验过程,方便学生的操作,学生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对生活资源的利用,尽可能对专业实验器材进行替代。比如,在学习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关系的探究当中,传统所用的是音叉,通过不同音叉来对振动快慢进行探讨,但是操作上却很难控制音叉振动的快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教师要加强对生活资源的利用,可运用梳子来进行实验,需要对手指不同的拨动速度进行控制,要对声调认真聆听,这样能够更好地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间的关联[4]。
(五)有效延伸课外实验
为了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提升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比如,发明小组、教具制作小组、探索设计小组等,引导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善于利用生活资源,去动手操作,制作一些小实验工具,比如,简易照相机、小地球仪、望远镜等。制作这些小实验工具的过程就是对知识一次深度探究,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对生活科学实验的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里利用生活资源,设置简单的小实验。比如,在家中探究啤酒、可乐中气泡的成分?在什么条件下铁或铜会生锈?在液体中观察鸡蛋的浮沉等。
结束语:
知识来源于生活,初中科学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加强对实际生活素材的挖掘,从而更好地利用生活资源,使实验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创造更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建兵. 初中化学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J]. 幸福生活指南, 2018, (21):1-1.
[2]韩敏. 初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J]. 中学课程资源, 2019, No.148(10):17+34-35.
[3]刘志元. 初中化学实验生活化设计初探[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 (21):4-4.
[4]刘纪全. 浅议初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 (12):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