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与培养对策

发表时间:2021/3/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1月第32期   作者:张伟
[导读] 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与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也发生了重要性变化
        张伟
        安徽省淮北市首府实验小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与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也发生了重要性变化,变成了注重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将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好坏是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直接体现,有鉴于计算能力的重要性,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种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独特的认知特性,在初步接触数学学科,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性的、概念性的知识,尚不能完全地理解并且灵活地运用。其中计算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呆板枯燥,让学生产生了如厌恶、畏难等负面情绪。小学数学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变化,科学合理的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提升小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敏感度,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计算的时期,也是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目前从笔者的实际观察,对于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还沿用传统的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一)学生缺乏对计算题目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还是在沿用传统的传授式被动式教学手段,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很多的学生感觉数学计算题目枯燥乏味,对于此的学习兴趣不高,这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地参与程度非常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产生了负面效应。基于以上情形,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手段。
        (二)学生对于计算规则与简算技巧掌握不熟练
        根据笔者在班级教学过程中的发现,即使时数学学习基础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哪怕是在在一般计算题中准确率稍高一些,但学生对估算、笔算中找规律、简算等方面能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班级中出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不协调的现象。尤其是在大多数家长与学生的观念中,数学计算能力学习只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题的练习,通过这种大量刷题的方式提高计算能力,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数学成绩。这种对于数学学习认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着老师和学生,也影响着家长和社会,才让我们的教师疏于“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所需要的是什么”的思考,所以很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就把计算课简简单单的当成了练习课,“机械地题海战术”就成了绝大多数教师提高计算能力的唯一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缺乏了对计算规则与简算技巧的探究欲望,使小学生丢失了这个年级应哟的灵活性和好奇心,不能深入、全面地思考问题,面对计算量较大的题目时就显得束手无策。
        (三)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数学运算过程中,学生存在着审题不仔细、运算顺序不正确、不进行检查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也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是让我和学生以及家长们都很犯愁的一件事,不管对计算的练习加强多少,学生们多么地细心、小心,计算的成绩始终不尽人意。学生们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看错数字,抄错题目,忘了进位,忘记退位、加法算成减法,还有很多无法理解的错误。然而,造成计算出错的原因不简单地如我们一般所说的粗心、不认真,这只是计算出错原因中的一小部分,而更多地原因还需要我们去发掘、分析、解决。


        二、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提高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计算兴趣
        由于小学生天性不喜欢枯燥的概念性的知识或数学公式,而是喜欢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这一特性的规律下,开展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对于枯燥的概念与公式,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讲题目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场景,让学生同学学习到的计算能力去解决写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如同父母一起商场购物、统计整理班费的使用情况、按照不同类别分门别类的计算家庭的收支情况、班级组织活的各项支出等。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小数的加减法》的课程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模拟跳远比赛的游戏形式,首先记录下所有学生的跳远成绩,然后让学生比较跳远的举例,如小强跳了1.06米,比小星少跳了0.18米,那如何计算小星跳了多少米?通过这用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还能够在课堂上保持较长的注意力,有效地保证学生学习的活跃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提升学生对基础运算规则掌握程度
        在当前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中,对于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是否能够灵活地使用学习的基础运算规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运算规则的熟练掌握的基础下,根据具体的题型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运算规则和简算技巧,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缩短学生的计算时间,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小数的除法》中的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学需要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整数除法的运算规律与简算的技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版主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规则,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例如:“1.45+(7.8+3.2×7)-4.7÷1.6=?”先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自行计算结果,并根据学生的计算步骤与计算结果,观察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相关的运算法则,通过同类型题目的专项训练,学生就能够大量的计算训练中,逐步地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和计算技巧,这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有着良好的推动效果。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生要想获得优秀的计算能力,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就必须对于学生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严格要求按照规范的步骤进行计算,不能缺少关键步骤,同时要养成计算完成后的检验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做题风格,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避免因计算性失误而产生的丢分。
        例如,在教授《简易方程》中解方程的这一个章节的时候,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相关的知识点,如方程的定义、方程解的定义、等式的相关性质,然后再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概括为几个类别,讲解几个基础类别的解方程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设计不同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计算每一道题的时候,先要将题目了解清楚,不能丢字拉字,就马上提笔开始计算。要求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思考,且要养成充分思考分析的习惯,在充分理解题意情况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计算,同时要注意在草稿纸的上面做相应的好标记,不要弄混淆了。计算完成以后,记得回去根据自己的草稿纸上的计算笔记进行反复检查,时刻提醒学生演算完检验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计算能力是数学学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所谓“的计算者得天下”,要想取得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提升,计算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或缺的租用。因此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计算规则,学习相应的简单运算的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的过程中,保持细心、耐心、仔细等良好计算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强.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20,000(001):26-27.
        [2]吴凤珍.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J].南北桥,2019,000(014):86-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